臺灣的溪谷屬於幼年期地形,下切、侵蝕都相當厲害,造成了復雜且多變的地形。隱藏在水面下的狀況,往往是無法預知的。又如深潭泳渡、瀑布攀登等,都有其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從事溯溪活動時,必須先做好安全考量及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自我訓練 溯溪是運動量極大的活動,平時即應強化體力及本身肌耐力。而對於各項溯行技術如:遊泳、攀巖、定位...等及所須裝備器材的使用,都應達到熟練的程度。 溯溪裝備的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適當的裝備,不僅可以減輕個人的負擔,更可降低傷害的發生,以及安全的通過困難地形。溯溪的裝備基本上大致與一般登山及攀巖所準備的用具相似,差異在於活動範圍是有水的溪谷區。所以除講求精實、美觀外更註重器材的防水、保溫及安全性,一支溯行隊伍的裝備則又可分個人裝備及團體裝備。一次溯溪需帶的物品很多,且溯溪器材並不輕,因此應依所溯溪流特性在裝備上做考量與取舍。當然為了自身安全,負重是多一分保障,但也需要盡量精簡去除不必要裝備,才不會在行動上降低敏捷性。至於衣著方面則以化纖混紡毛織品為佳,腳上除一般健行鞋外另準備溯行鞋(底部為不織布質料的溪流鞋 ),再加上護腿罩(PE質料)除了防止溯行間的碰撞傷害並防寒外,在跳躍或穿越叢林石時更為便利。 . 溯溪裝備解說(一)氣象觀察及季節選擇: 臺灣就整體氣象而言,是屬於亞熱帶氣候,北部冬季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雨量較多,而南部則較幹燥。夏季因西南季風使南部雨季集中於七~九月。雖說溯溪是不分季節的,但溪谷水量大小,卻影響溪流溯行的難易度。因此溯登季節與溪流的選擇是有相當關系的。大致而言,夏季是北部的溯溪旺季,而冬季中南部的高山溪谷,溯行成功率較高。在溯溪前數天必須密切註意氣象預報,雨天對於溯溪並無太大影響。但惡劣的天氣,例如臺風、連續大雨,易造成溪水暴漲,絕對不宜溯行。另從氣溫的角度來看,臺灣通常秋冬兩季天氣冷且河流幹涸水量少,較不適宜。反之,四月中旬到十月下旬氣溫正高,行程中任憑清流撫過或飛瀑沖刷全身,其中的暢快舒適絕非言語所能形容,是較佳的選擇,而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帶則已進入寒帶,不論是冬季或夏季溯行都必須加強防寒措施,且相對需要更專業的相關溯登技巧。 (二)溯行計劃的擬定: 其次是溯行溪流的選定:溪谷各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所在地不同巖質就有差異,溪的長度不同,水量就有差別,其水質清澈亦有不同。通常初級溯溪都采取較單純的地形,變化較少,以戲水賞瀑為主,再漸進能滿足溯溪者程度的溪谷。 因此事前仔細的選擇溪流、搜集資料、分配成員職務、計劃采購等、不僅可避免不必要之傷害,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以下我們以表格形式提醒您重要的註意事項: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