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魚啊,又大又圓,以前從來沒見過呢 !”1月8日淩晨,即墨鰲山衛漁民在黃海海域捕回一條怪魚,這條魚呈圓盤狀,體長半米、重40斤,身上遍布白色的圓斑,很多老漁民也不認識。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專家辨認,這是月魚,多見於南方海域,黃海海域此前從未有過發現或打撈的記載。

即墨漁民捕獲40斤月魚 黃海首次打撈此魚 圖

  老漁民都不認識這怪魚

  大魚跟隨淩晨回來的漁船上岸後,被商販在一堆魚裏發現,隨後被運到市區伊春路農貿市場。在市場一家海鮮攤位前,記者見到了那條“怪魚”,它被擺在最靠前的位置,跟一筐小鯧魚放在一起,身子呈餅狀,又大又圓,上半身為淺藍色,下半身呈淺紅色,周身點綴著白色斑點,大魚的口、鰭和尾巴呈紅色,胸鰭、腹鰭細長。攤主石東磊把大魚放到秤上一稱,重40斤。“我想跟其他魚一塊論斤買,人家漁民不幹,最後要了我800塊錢。”

  “你看這魚多新鮮。”一邊說著,石東磊掀開大魚的鰓,用手拍拍魚身感覺很有彈性,大魚腹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直徑5厘米的深色圓坑,石東磊分析,這可能是在深海裏被章魚的觸手吸住,或者被其他海洋生物吸在身體上造成的外傷。

  大魚上攤後,立刻成了市場的明星,大夥圍著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出魚的名字。“放下像多寶魚,拎起來像大鯧魚。”市民張先生拎著菜籃端詳了半天,還掏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還有的市民猜測是石斑魚。攤主石東磊說,他從事海鮮生意十多年了,但這種魚還是頭一次見,“不光我說不上來,碼頭上的老漁民也不認識,我收魚的時候問了一圈,沒有一個知道的。”

  我國臺灣地區比較多見

  8日下午,記者拿著大魚的照片向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劉靜研究員辨認,最終確認是月魚,英文名moonfish,直譯過來就是月亮魚,它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體型呈圓盤狀,形似月亮,故得此名。月魚體色越接近背部越呈深青色,接近腹部呈淡紅色,全身有白色斑點,鰭和口的前端為鮮明的紅色。

  資料顯示,月魚多見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熱帶到溫帶區域,我國見於臺灣地區周邊海域,多活動於120米~300米的水層,常吃蝦、烏賊和水母等。月魚遊泳速度快,而且方式很特殊,只是憑借又長又厚的胸鰭上下擺動來完成推進,就像劃槳一樣。

  “臺灣地區有過捕撈的記載,大陸地區關於月魚的記載和研究都不太多。”劉靜坦言,這也是她第一次見到月魚的實物圖片,即墨漁民捕到的這條月魚很有價值,此前發現月魚的最北緯度海域就是東海,這次在黃海海域捕撈應該是首次,對海洋生物分布的研究又增添了很好的參考資料。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