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化護生養老誌願者協會(以下簡稱“護生協會”)已通過有關部門相關審核申請,成為市誌願者隊伍中的新成員。
據誌願者江姨介紹,除了廣州市圓通寺一個月一次的放生活動外,護生協會每個星期都會組織放生活動,護生協會作為非盈利性民間團體,在廣州市組織放生活動已經有十多年。堅持放生十余年 參加者越來越多 “我們一開始開展放生活動的魚都是去市場買的,大家自願湊錢,後來自發成立了這個誌願者團體,但是我們的團體和宗教組織沒有任何關系,不隸屬任何組織,就是做義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像圓通寺開展放生活動我們也過來幫忙。”江姨說。
江姨表示,開始時,一起來放生的人數並不多,而她們也沒做過什麼宣傳,但後來不知不覺就在一些朋友間傳開了,越來越多人參加放生活動。“從佛教上來說,放生能得健康長壽,通過做善事讓心情變好了,身體也感覺變好了,所以就堅持參加放生活動。這樣一來,一傳十、十傳百,來參加放生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江姨說,這樣的活動已經堅持了10多年,雖然每星期的放生活動不要求固定規模,但參加活動的熱心人都會花費一定的錢物,累積起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堅持搞放生活動這麼久,要多謝眾多熱心人士!”江姨感嘆。活得一天即為善 選魚註意特殊外來物種
在問到是否擔心放生的魚會被人再次捕捉上來時,江姨說,放生之後的事難以估計,只要有成效、放生活動就有意義就值得了。“從放生的角度來說,從化流溪河的環境很不錯,我們會選擇在水流較急的地方將魚放生,那些魚放下去就被水流沖散了,很難被抓起來的。就算我們將一批價值10萬元放生的魚下去,被捉走幾萬元的魚,那還是會有大部分的魚生存下來的,我們的原則是能放生一條是一條;如果我們不買,那些魚也會被人吃掉。用佛家的話來說,能夠救它們一時,就是有一時的功德了。假如它們被放生到河裏並成功地繁殖下一代,就能改善流溪河的生態。”
據江姨介紹,他們去買放生的魚的時候也不會隨便亂買,也會考慮它們是否適應本地河流的生態環境。“一些廣州過來的師奶喜歡買生魚、三花魚、泥鰍等,我們除了買生魚、三花魚之外,也會買螺、蜆等這些江河常見的物種,在魚類的繁殖期還會買些鯉魚回來放生。對於外來品種的魚類我們不會買,在外來入侵物種方面我們一定會特別留心的。”
江姨表示,除了在流溪河放生魚類之外,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還會買些鳥類或野兔野雞之類到山區放生,溫泉鎮、良口鎮的山區,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是他們常去開展放生活動的地方。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