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市民家孔雀魚產「連體嬰」 專家:發育異常
孔雀魚產下“連體嬰” 今年67歲的張女士家裏養了很多條孔雀魚,張女士的老伴單先生說,孔雀魚是去年兒子給送來的,他和老伴都沒有養魚的經驗,不過聽兒子說,孔雀魚比較好養活,就留下了。“1月份的時候,我看有比較大的孔雀魚肚子鼓鼓的,就把母魚單獨撈了出來,單獨放在一個小魚缸裏。”單先生說,沒過多長時間,孔雀魚就生下了40多條小魚。單先生說,小魚苗很小,像小米粒似的,他用放大鏡看,發現有一條小魚的肚子底下有個小黑點,“當時沒在意,以為是糞便或者魚飼料粘上去了。”單先生說。
2月份的時候,小魚苗長了一倍左右,單先生再次拿放大鏡一看,才看清楚,原來那條魚肚子下面,是另外一條小魚。“兩條魚頭尾、身子都是單獨的,就是在肚子上好像有兩條細細的血管連著。”單先生說。連體魚比其他魚要歡實發現這對連體魚後,單先生和張女士對魚的興趣也上來了,每天空閑的時候,都會坐在床上,盯著魚缸看一個多小時。單先生說,起初他以為這對連體魚活不了,可兩個月過去了,連體魚在魚缸中特別歡實,甚至比其他魚苗要敏感得多。
不過相比同一批魚苗,這對連體魚中,稍大一點的魚只有普通魚苗的三分之二,稍小的魚苗甚至只有大米粒那麼大。單先生說,養孔雀魚,老伴特別上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魚缸換水,這批孔雀魚是第二批出生的,上一窩小魚都很正常,這次為什麼出現連體魚,他們老兩口都覺得很蹊蹺,“平時養魚用得自來水,都是放置一兩天後,曬過的自來水,魚飼料就是5角錢的一團蚯蚓,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單先生說。專家:這是一種發育異常的現象在單先生的窗臺上,記者看到連體魚的“媽媽”又胖又大,足有五六厘米長。
“難道是營養過剩出現了變異?”單先生開玩笑地說。隨後,記者咨詢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老師,他介紹,連體孔雀魚是一種發育異常現象。他解釋說,魚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外界因素,比如溫度、光照、化學物質等影響,就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連體魚一般很難存活,即便存活下來,也基本上不可能繁殖下一代。”劉老師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