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場經營規範化亟須破題
不論是身手老練的資深漁友,還是剛剛入門的菜鳥級選手,在外出垂釣出發前都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釣魚地點。不過,隨著近幾年釣魚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經營者開始打起了如何更快、更多掙錢的主意。漁友們又“愛”又“恨”的“黑大坑”應運而生,對於經營者來說,“黑大坑”的經營意味著“發財季”的到來。那麼究竟何為“黑大坑”?小小的漁塘,究竟有哪些秘密?
供不應求
“黑大坑”悄然而生
據悉,“黑大坑”一詞最早起源於北京,多指商業垂釣場中的某些計時收費場地。不過,“黑大坑”的“黑”,說的並不是漁場的水或魚是黑的,而是此類漁場的經營者通常會想盡辦法,減少顧客在既定時間內釣走魚的數量,從而達到少投資、多回報的目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人口數量、市民人均收入都遠不及現在,當時很少有人會把釣魚與商業牟利聯系起來。年近八旬的退休職工劉立國回憶稱,在他年輕時,一到周日就會騎著“大二八”,拿著魚竿滿京城的公園、河邊換著釣,偶爾高興了去趟潮白河,一釣就是一天。不像現在,找地兒麻煩不說,還得花錢。
上世紀90年代後,城市化發展不斷加速,人口密度日益升高,可供垂釣愛好者免費釣魚的自然水域變得越來越少。然而,人們對於釣魚這項運動的喜愛程度卻未因此削減,市場需求隨著市民人均收入的提升逐步擴大。在漁閱人生網CEO劉堃看來,正是基於供不應求的市場,促使了“黑大坑”的發展。
供不應求、性價比高,垂釣場“計時場地”走俏京城,這讓一些不法經營者看到了商機,他們絞盡腦汁地通過一系列手段減少垂釣者在既定時間內釣上魚的數量,從而降低經營成本,“黑大坑”因此應運而生。
一位垂釣經營者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通常情況,“黑大坑”的經營者每周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向漁塘內放魚,吸引垂釣者。為公平起見,經營者往往會對垂釣者所使用的魚竿種類、長短,以及所使用的魚餌品種等進行嚴格規定,然後按天或者小時向垂釣者進行收費,收費標準會隨著魚池中魚量的多少有所調整,魚量越多單日收費越高,反之則會降低。
如今京城的商業垂釣場大體分為三類,即練竿場地、計重場地,以及計時場地。在多數漁友看來,三者之中要論性價比最高的垂釣場所當屬計時場地。為此,劉堃進一步解釋稱,練竿場地多以測試新裝備、聯系調法的垂釣者居多,通常情況下這裏只能釣,魚不能拿走;在計重場地進行垂釣,盡管垂釣者最後可將魚稱重、付費後帶走,但魚的單價普遍要高出市價1倍;而說到計時場地,垂釣者只需繳納一定的進場費,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垂釣,不管釣多還是釣少,都無需另付費。
花招百出
流水線作業連環設套
說到“黑大坑”的“黑術”,最普遍的就是向漁塘的水中添加用於調整水質的化學藥劑,如化肥,從而降低魚開口率,最終達到“魚不上鉤”的目的。這在行業裏有句行話,叫“殺口”。這在有的經營者看來,雖然在短期內會對垂釣者的收獲有所影響,但久而久之會對漁場自身產生不良的影響,反而導致漁場日常維護成本加大。因此,也有一類經營者會在魚的種類上下功夫。
北京某漁場負責人王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無論是“黑大坑”,還是正規漁場,其中魚的種類多以鯽魚、鯉魚為主。但有的經營者就會在漁塘裏放置多個品種的魚,“不同的魚對於魚餌的要求也不一樣,這和因地施肥是一個道理。如果一個漁塘裏都是同種魚,你用同樣的魚餌進行垂釣的上鉤率,自然比在集納了多種魚的漁塘高”。
對於某些資歷較深的“黑大坑”經營者來說,他們的“黑術”早已不單局限於某一種,而是形成了流水線。從運輸、放魚數量,再到漁塘的基礎設施建設,“黑術”可謂無處不在。
“首先,有的經營者會在魚的運輸途中給魚斷氧,為的就是降低魚的活躍度,當魚進到漁塘後,即便見到魚餌,也不會興奮;其次,明明說的是放1000斤魚,其實只放了800斤,這在業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王先生進一步舉例道,在漁塘建設初期,經營者便有意修建那種類似於鍋底的漁塘,即中間深。這樣一來,魚在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之後,便向中間部位聚集,對於普通垂釣者來說,要想釣上魚來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談及“黑坑”,一位資深垂釣愛好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如果經營漁場的人想"黑"你,那真是一點轍都沒有,因為釣魚每次所釣數量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釣魚的技術只能說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魚上不上鉤,還與漁塘的環境、水溫、當天的天氣以及所配比的魚食有很大關系。對於不熟悉漁塘的垂釣愛好者,根本察覺不出來,但時間久了釣魚的人自然就不來了”。
微利行業
經營者也有“難言之隱”
在外界看來,“黑大坑”的經營者使出渾身解數“黑”垂釣者,肯定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但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並非如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大大小小、不同規模的“黑大坑”不下千余家,其中賺錢者寥寥,大部分都處於虧損狀態。
盡管如今的北京,已經進入了垂釣者們口中所說的“明水期”,但是對於坐落於東五環外一家垂釣場的負責人來說,賺錢的季節還早著呢。就拿上周末為例,該垂釣場總共就來了4位客人,4個人加起來才釣走3條魚,漁塘裏面的魚還是去年秋天放進去的。
若站在經營者的角度看,垂釣場靠天吃飯,一年中真正能夠獲得利潤的月份只有7、8、9這3個月,隨著天氣轉涼,市民戶外運動的頻率隨之減少,垂釣場的生意也會隨即轉淡。如果就單月來看,漁場是盈利的,若是把這3個月的收入平均到全年來說,就是不盈利的。
從硬件設施維護,到日常員工開支,再到定期買魚,全年下來經營垂釣場所必須的各方面開支,總計下來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即便是在冬天,垂釣場表面上看已經處於歇業狀態,但實際上還需要固定的員工對垂釣場進行看管、維護,這部分支出不得不考慮。因此,在某些“黑大坑”的經營者看來,使用所謂的“特殊手段”來降低成本,實屬無奈之舉。
就正規垂釣場的經營者而言,“黑大坑”的存在正在影響著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某垂釣場負責人吳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某些在利益驅使下所采用的不正當經營手段,盡管短期內獲得了收益,但卻挫傷了垂釣愛好者對於這項運動的熱情,對於任何一個行業來說,失去了消費者就等於失去了市場,也害了自己。”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垂釣場之所以會亂象頻出,一方面是由於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可供參考;另一方面,對市場中所出現的不良經營手段,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所致。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