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釣魚最有趣之處在於有人圍觀,老唐講起來,看的比釣的多,釣魚的人看到魚上鉤也並沒有那麼興奮,但身後的中年女看客卻會“啊喲”一記跳起來。
這就像是一個微縮的舞臺,表演者背對觀眾,觀眾分不清技術好壞、魚品種的優劣,只要上到魚、尤其是大魚就是滿堂彩。
光頭是有鈔票人
張嘉跟記者推薦去大寧靈石公園看一看,那裏的垂釣區在公園的西南角,幾片相連的池塘幾年前被承包商開發了,現在一到晴朗的天氣,這裏便釣客聚集,已經成了公園一景。
三月裏的一個周末,記者來到了大寧公園,這裏的垂釣區是幾片池塘相連,中間又有小橋、土山和小島,相比閔行體育公園,這裏的造景要更有趣味,起起伏伏的小土山和島嶼就像是湖水間的隔斷,既有開闊的水面,也有幽靜的池塘,所以在這裏,你會見到一些談戀愛的釣客,男的手裏一根魚竿,女的則躺在男的膝蓋上,安靜且甜美。
翻過這塊在陰頭裏的安靜小島,便是一塊開闊的水面,這裏就不同了,遊人如織。湖的周遭幾乎都坐滿了垂釣者,乍看起來起碼有20、30個人手裏有釣竿的。
有趣的是,水塘邊看客的數量大約是釣客的兩到三倍,這些人大多是中年男人,看起來像是遊客,又不像,他們往往只是靜靜地站著,或是插著口袋,或者是背著手。也會有會爬上一塊石頭,或者拉著一顆水杉樹樹幹使勁探出腦袋來看的,但是少數。這場面有點像《清明上河圖》裏圍觀的場景,但缺少一份肢體動作上的熱鬧。
之前老唐講,釣魚的人看到魚上鉤也並沒有那麼興奮,但身後的中年女看客卻會“啊喲”一記跳起來。記者這天倒是沒有看到有中年女看客那麼興奮,但跳起來叫“啊喲”的孩子們可不少。
岸邊有一個光頭戴著墨鏡的釣客,他的身後圍著的人最多,因為他上魚特別快,引得後面的人連連叫好,孩子們也跟著叫,還有要上去摸魚的。
“誒,小人走走開,落下去勿得了。”光頭回頭喊了一句。聽起來架勢有點兇相,邊上一個戴帽子的釣客就“打朋”,“儂勿要嚇人,這裏落下去要網有網,要魚鉤有魚鉤,保證幫伊釣起來。”聽完眾人哈哈一笑。
這就像是一個微縮的舞臺,只不過表演者是背對觀眾。觀眾也分不清技術好壞、魚品種的優劣,只要上到魚、尤其是大魚就是滿堂彩。
其他的釣客介紹說,這個光頭是這塊魚塘的常客,他引人註目的不僅是光頭,而是他的上魚率,幾乎鉤子一下去就是一條,下去就是一條。圍觀的裏頭有內行講,“光頭是有鈔票人,一套家什2000塊至少,伊號稱屋裏廂所有竿子都有的。”旁邊有人補充,“有沒有鈔票勿曉得,不過光頭今朝釣的魚,稱一稱斤兩至少200、300塊錢。有種人釣魚是混辰光,伊是紮臺型。”
混時間的說的就是光頭隔壁那個戴帽子的釣客,人大概是50出頭的樣子,一身戶外打扮,北方口音,人稱“VIP”。為什麼叫“VIP”,因為一個禮拜7天,這位釣客可以在這裏釣上6天。熟悉這片水塘的釣客講,他們只知道“VIP”沒有成家,也從來沒有談起過自己的事情,釣魚水平不錯。
釣多少魚不是重點,關鍵是過癮頭
記者走到對面的湖岸,這裏比剛剛那塊地方要稍許冷清一點,圍觀的人沒有那麼多了。
記者註意到一個胖胖的釣客,30左右的樣子,他用的是一把傳統釣竿,雖然上魚率很一般,但身後也有不少看客圍著。“今天這種情況太熱鬧了,像在菜場裏廂。”胖釣客和身後的看客在聊天,因為光頭正好在他們對岸,對比之下,對面是一出大戲,這邊就像是小鑼小鼓了。
圍觀的人裏面有一對中年的夫妻,像是買菜回來的打扮,剛剛在對岸也看到過他們,這會兒又到這裏來了。女的總是探頭在看釣客漁護裏的魚,男的就看看熱鬧。
胖胖的釣客是懂經的,他回頭跟女的打招呼,“啊是要買魚?”果然,那對夫妻是專門到魚塘裏來買魚的。“菜場裏河鯽魚的價錢是12塊一斤,這裏賣13塊一斤。但是菜場裏的魚肯定沒這裏的好吃,魚到這裏湖浜裏像汰過浴一樣,不一樣了。”女的說。“這裏的魚燒得湯要白得多,肉也更加鮮。”男的也補充了一句。“否則阿拉來釣魚做啥,就是因為好吃咯。”胖胖的釣客一面說一面把漁護提起來給他們選魚。按照這片魚塘的規定,釣客賣魚還是要找管理員過來,通過魚塘來賣,至於釣客通常就是過過手,也不再多收錢了。對於一些混時間的釣客來講,釣多少魚不是重點,關鍵是過癮頭,多一條魚回頭結賬還要多付一條魚錢,不如做個人情。
這對買魚的夫妻走開了,也有不少圍觀的看客跟著散了。胖釣客周遭才安靜下來,他開始跟隔壁的釣客聊聊閑天,“這個塘裏什麼河鯽魚、扁魚、草魚、青魚都有,儂朋友因為沒用臺食,伊用紅蟲,底裏廂都是小貓魚,所以伊釣不上來。上趟,隔壁頭一個人搭到一條三斤的甲魚,照理講這個塘裏沒有甲魚的,是上個月清塘,放外面河道裏的水進來,正好弄進甲魚來。照理老板是不賣甲魚的,這個朋友也有頭腦,伊索性買了一張260塊的卡,老板就讓他把甲魚拿走了,一只甲魚到菜場去賣特400塊。”
胖釣客姓沈,一個禮拜要到這個魚塘釣兩次,他從2008年底開始學釣魚,一下子就迷上了釣魚,現在已經是一個半職業的釣客了。
“我是什麼工作都做過,書城做過,飯店做過,現在幫一個老板管魚塘,不過那裏我不去釣的,因為那裏貴,大魚歸大魚,小魚歸小魚。上個月我們幫他們在魚塘裏攔了一個網,烏青是18塊一斤,河鯽魚、扁魚是15塊一斤,兩邊分分開。開頭我也是人家介紹去那裏釣釣魚,後來認識老板了,正好有個機會,老板就讓我過去幫幫忙。”小沈解釋說。
小沈學釣魚純粹是興趣,起初他說自己也是坐一個下午“吃湯團”的,不懂,後來在閘北公園跟了一個老師傅,他請老師傅教自己,為了專門正式一點,還請這個老師傅去閘北公園的茶室吃了杯茶,“一杯也要60塊了,跟伊學了幾個月,我就學會用傳統竿了”。
他說,現在的人因為不去野釣,所以不知道傳統竿的厲害,“扳大魚的話,還是傳統釣厲害,臺釣棒子短,最長6米3,傳統釣長,最長十幾米也有。去水庫釣青魚,臺釣竿一定要裝失手繩,因為魚的力道大,扳不過就要斷棒頭了。釣大魚就是要幫伊摒,我去年釣一條6斤6兩的草魚,摒了一刻分鐘,魚是上來了,人是一身汗。就幫伊遛啊,遛到伊沒力氣了,我也快沒力氣了。”
小沈光顧著和記者聊天,忘了水裏的浮子,結果擡起魚鉤一看,魚餌被吃了都沒察覺。不過他是重在樂趣,也無所謂。記者這才註意到,小沈的釣竿頭上綁著一根橡皮筋,這在別人的魚竿上沒有見到過。他說這是釣水庫的釣客發明的辦法,碰到大的烏青,幾十斤重,沒有誰的魚竿和魚線能保證釣上來,而這根橡皮筋最大可以承重三十斤,能借不少力道。
“我有個朋友,自己講在太湖碰到一條55斤的烏青,說是釣了半個鐘頭才釣到。”小沈說,“但是我覺得蠻可疑的,因為我認得一個高手,在紹興的水庫,最大才釣到一條38斤的烏青,這種魚勿要太厲害,一個翻身就能斷你的線了,他說後來搭到超過38斤的,人摒到後來體力不支,實在摒不動就放過去了。”
今天這一下午,小沈一共上了四條魚,剛剛賣走一條,他覺得差不多正好。他解釋說,自己也會臺釣,但在這種魚塘裏,魚密度太高,用臺釣的話上魚太快,就像對面光頭那樣,至少十幾條魚上來。
“我要噶許多魚沒用的,自己吃得少,送人的多。”小沈說,釣的魚回家都交給媽媽處理,多數是送人。小沈今年實際是26歲,暫時還沒有談朋友,家裏人也不催他,他比“VIP”還要VIP,一個星期七天,他是天天守在水邊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