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南京市民趙先生在雨花臺區板橋紅太陽城附近的水塘中發現有遊動的水母,經過百度圖片比對,覺得很像是桃花水母,趙先生認為很稀奇,因為他聽別人說“桃花水母”算得上是一種“水中大熊貓”。記者咨詢南京海底世界的水族館朱館長得知,依照桃花水母的生活習性判斷,有可能在水塘中出現,只要水溫等生長條件許可,但“桃花水母”的壽命只有兩三個月。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範曉林
夜間看人釣魚,竟拍到“桃花水母”
趙先生的工作單位是在雨花臺經濟開發區,家也住附近,前晚,他下了班後閑來無事就在板橋紅太陽附近的水塘邊散步轉悠,看見有不少市民在夜間釣魚,他也湊過去看熱鬧,不想用手電筒對著水塘照射尋找有沒有魚時,忽然發現有幾個遊動的水中生物,仔細一看竟然是水母,他一手用手機,一手用手電筒,將發現的水中景象拍攝了下來,並拍攝了一段小視頻,回家後上網百度搜索發現,竟然很像桃花水母,民間也稱之為“水中大熊貓”。這一發現讓趙先生激動不已。
那麼桃花水母是怎麼一回事呢?揚子晚報記者請教了南京海底世界的水族館朱館長,朱館長說,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降落傘魚”,生長於溫帶淡水中,其形狀如桃花,並多在桃花季節出現,故得名。其通體透明,像透明小傘在水中悠然漂浮,它們無頭無尾呈圓形,晶瑩透亮,柔軟如綢,身體周邊長滿了觸角,中間長著五個呈桃花形分布的觸角狀物體。它們在水中一張一縮上下漂蕩,是一種比較低等、古老的腔腸動物。
“桃花水母”壽命只有兩三個月
朱館長介紹,為徹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數量,我國一些水生物研究專家跑遍全國多處省市,但幾乎每到一地,他們都能在不同水體中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除了江河湖泊,特別在一些城郊接合部的封閉水塘裏都出現過。
參與人工飼養水母多年的朱館長認為,桃花水母其實並不算珍稀物種。首先,由於桃花水母的生活史分為水螅和水母兩個階段,前者往往難以被人發現,主要是水溫和周邊的浮遊生物餌料無法滿足其生長條件,後者是餌料和水溫達到一定水平後,它就轉化為水母體,因此在很多水塘裏,即便不能明顯看到水母,不代表就沒有這一物種棲息。朱館長說,桃花水母和鐘水母是同門同綱不同種屬的水螅體,由於個體太弱小,桃花水母壽命一般只有兩三個月,即便是南京海底世界水族館在恒溫和固定餌料的環境下進行人工飼養,也很難延長其壽命。如果水塘裏的富氧化程度超標,浮遊生物數量突然增多,會導致桃花水母變多,但仍然難逃“大限”。
為什麼稱它“水中大熊貓”?
專家認為,如果市民看見桃花水母想帶回家放進水族箱裏飼養的話,基本不可行,因為,水族缸裏有氧氣泵和凈水泵,這些泵的吸力足可以吸走悠哉浮遊的桃花水母。再者家裏也沒有一定的浮遊生物作為它合適的餌料。
為什麼會有“水中大熊貓”這一說法呢?朱館長說,這主要有一定的人文因素。早在明朝萬歷37年,《歸州誌》中就有關於秭歸地區“桃花魚”的記載,這也是世界上有關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
從數百年前起,在秭歸老縣城附近的鴨子潭、天音潭和牛臥潭中,每年都會有桃花水母呈季節性出現。12年前,由於三峽大壩蓄水,秭歸老縣城將被淹沒,桃花水母棲息的三個水潭也將不復存在。不少當地人認為,桃花水母非常珍貴,且只存在於本地,於是就出現了保護這一物種的呼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