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深水,不能釣底,如何釣鯉魚和鯽魚?
野釣深水,不能釣底,如何釣鯉魚和鯽魚?
野釣環境復雜多變,既有天氣原因,也有水體的因素。正如釣友的問題,如果野釣河流、湖泊水太深,揚竿、提竿等均不方便,另外鯉魚、鯽魚屬於底層魚,更喜歡在中下層水域逗留、棲息、覓食,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無疑加大了垂釣難度。但並非不能垂釣,筆者曾多次見到有釣友在深水垂釣魚口佳,甚至鯉魚、鯽魚連竿的情況。那麼如何具體垂釣呢?為更好、更全面地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垂釣天氣要選擇恰當、合適
魚屬於冷血變溫動物,體溫隨周圍水體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但每個魚種都有最適宜的水溫,比如鯽魚最適水溫是15-25℃,在這個區間範圍內活性最高、攝食最積極。當水溫大幅度下降時,特別是冷冬,鯽魚、鯉魚在趨溫性的驅使下,多向深水區、水草處聚集,所以此時選擇釣離底或釣浮,顯然不太合適。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選擇氣溫適宜、水溫在20-25℃範圍內,這個水體溫度對於屬於底層魚的鯽魚、鯉魚來說,活性高、攝食也積極,有遊向其他水層覓食的動力。同時盡量選擇氣溫穩定、波動性小的天氣,魚調節體溫過程中,需要配合其他器官,不僅消耗大量能量,還有強烈不適感,攝食積極性會顯著下降,所以量避免選擇溫差變化幅度過大的天氣。
2、巧選、使用窩料,將鯉魚、鯽魚誘集至目標水層
恰當、合適的水溫,利於鯽魚、鯉魚離底或上浮,但要把魚吸引至窩點,並且長時間逗留在窩點,則要配合窩料的使用。紅蟲顆粒或酒米是常用的鯽魚窩料,發酵的老壇玉米、小麥則更多用於誘集鯉魚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顆粒窩料比重大,入水便沈底,顯然不合適。所以為適應釣離底或釣浮的需要,需要選擇粉末狀、散落霧化佳的窩料,比如玉米面、豆餅粉末、豆渣,或者其他專門用於釣浮的商用粉末窩料。這種窩料比重輕,入水後緩慢下落,過程中不斷霧化、散落,窩料分子在窩點各個水層擴散、傳播,將周圍水域的鯽魚、鯉魚誘集到設定水層。因缺少中顆粒成分,也避免將魚引至中下水層。
3、餌料選用有技巧,霧化、味型、適口性要突出
鯽魚、鯉魚屬於雜食性魚,蚯蚓、紅蟲、小麥、玉米、米粒,以及各種味型的商品餌料,均能能攝食,但都有適用的水體環境,在釣離底或釣浮的環境下,顯然不都合適。結合前文窩料的使用特點,建議選用適口性佳、能霧化的商品餌料。相比用於釣底時的餌料,有兩點值得註意:一是能霧化,但霧化不宜過快。釣浮顯然餌料比重要小、輕,鉤餌入水後就位時間較長,如果霧化太快,留給魚吃口的時間太短,不利於魚的攝食。餌料緩慢霧化,在鉤餌下方形成柱狀霧化帶,刺激魚的視覺,也利於魚的捕食。二是因需要窩料的配合,為突出餌料,便於魚發現攝食,所以要求餌料的味型、適口性要強於窩料,做得更精細、醒目,這點需格外註意。
4、垂釣方式有技巧、策略,盡量兼顧各個水層
前文提到,投擲的粉末窩料,分布在各個水層,很可能每個水層,均有鯽魚、鯉魚逗留、遊弋的身影。所以為建個各個水層的魚,提高吃餌、中魚比例,這種情況下行程釣法、飛鉛釣法是兩個經典應用。飛鉛釣法,即上移鉛墜至距離8字環10公分或15公分的位置,或者極端情況下,鉛墜緊靠浮漂的下腳,這樣相當於延長了子線的長度。鉤餌入水後,餌料緩慢下落,延長了穿越各個水層的時間,給魚發現餌料、吃餌留出充足的時間。再者鉤餌緩慢下落的過程中,類似於在水中自由下落的小蟲,動感十足,加之對魚視覺的刺激,很容易吸引鯽魚、鯉魚的註意,進一步利於魚的捕食。
5、餌料、窩料使用註意頻率
釣離底或釣浮,不同於釣底,窩料能長時間在水底留存,釣浮的粉末窩料,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補充,很容易被魚群吞食幹凈,而遊動離開,所以打窩要註意頻率、節奏,保證時刻窩點有窩料的存在,特別魚口明顯減弱的情況下,要及時補窩。但也要註意用量,不至於魚吃得太飽,忽略餌料。同理,餌料也要註意頻率,通過有節奏的揚竿、提竿,使窩點魚群時刻處於興奮、積極攝食的狀態,提竿上魚頻率。
寫在後面本文從垂釣天氣的選擇,到窩料、餌料的使用,再到垂釣的方法技巧分別做了描述,通過這些工作只能說獲得高漁獲的幾率更大些。釣魚是系統工程,資源是首位,除去本文所講的這些內容外,像釣魚人的提高技巧、餌料搭配的細節,對浮漂動作的理解等,均能影響最終的漁獲。釣魚人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因多通過實戰總結經驗、技巧,相信不久便有更好的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