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缸改海缸方法(底濾)
本人下海僅一年半 一些想法多為理論與其他產品的總結 部分未親身體驗 如有問題請指出
淡水缸改海缸 可以改成背濾或者底濾 在上周已經分享了背濾的製作方法 今天來分享下底濾缸的製作
底濾可以把設備區設置在底櫃裏面 即節省位置 又可以把器材放於底櫃裏面 相對背濾更美觀
底濾的主缸與淡水缸沒有太大的不同 手巧的話 可以自己動手 不過對於安全性還有美觀性來說 還是請專業做缸的來完成比較好
底濾有三種:內方溢流、三重溢流、背包溢流 還有種不打孔溢流的方式
今天的模特是1207055主缸12厚 櫃子80高5*5方木
先說比較簡單的三重溢流:三重溢流要弄起來其實很簡單 買個三重溢流套件 主缸開個孔把管件連接一下就完成了 也可以自己diy 不過我覺得自己做個三重溢流太費精力了 圓管上開魚梳各種槽感覺是個挺麻煩的事情
管件到家後 在主缸底玻璃上開個孔 管件裝好一個三重溢流就完成啦 開孔的時候最好先把溢流管買回來看看有多粗 還要把 櫃子的遮擋算進去 請看下圖
圓圈位置為開孔放三重的位置 左右劇中適合靠墻做隔斷 靠墻的話可以做到上面三個圈的位置 缸長的話做在後面中間可以往前打水流 形成更好的亂流效果 缸短些只用一個造浪的話做在角落出水和造浪平行打到缸壁也可以營造一個較好的水流
因為三重溢流只有一個下水通道 所以用球閥調節下水的話相對風險比較大 可以購買一些消音配件減下下水造成的噪音
不過海缸用三重溢流的比較少 因為淡水為了好看三重用的是透明亞克力製作 海水因為藻類比較多 長在溢流管裏的話容易造成堵塞 不用透明管件的話美觀度又不是太高 所以一般還是選擇背包或者內方溢流的比較多
下面是一位魚友的三重溢流缸 管件上藻比較多 現在他已經換缸了 當然營養鹽控製得好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因為沒有用過就不多做猜測了
不打孔溢流 顧名思義 就是無需破壞主缸就可以改造成底濾 適合一些不想在魚缸上開孔的玩家 現在各種不打孔溢流的設計日趨完善 網上有很多關於這種溢流方法的帖子 多查找資料買些管子diy一下還是很方便的 但是一定要註意多查資料多考慮存在的隱患 否則水漫金山可是很嚴重的
還有種成品 自己搜索吧 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設計一般 不知道效果如何
我認識的以位魚友之前用的就是不打孔溢流 他告訴了我一個很坑的缺陷 就是蒸發的水量不是在上水區減少的 而是在主缸減少的 那就意味這補水要做在主缸 影響美觀吶 而且還不方便 因為具體沒有去研究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所以不是太了解這個原因 物理好的應該會知道 部分魚友也提到有這樣的情況 不知道現在的最新設計有沒有改善這個情況 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自己多找資料 把所有的問題考慮到可以嘗試下
魚友的不打孔底濾 完全不傷缸哦 也沒有死角 就是主缸水位不穩
背包溢流在底濾的應用上是比較多的一種 因為它不影響主缸內部的體積 相對於內溢流 減少了死角和垃圾的堆積 可以得到更好的循環 缺點的話就是突出來的背包會比較占位置 靠墻擺放的話不是那麼方便
對於背包溢流的開孔 大多都是設置上下魚梳的 我個人認為下魚梳我作用並不大 缸內水流正常的話垃圾都可以帶起來從上溢流走掉 下面雖然增加了一個吸垃圾的點 但是走掉的總水量還是一樣的 而且下魚梳有個麻煩事 我中途木耳爆發 現在下魚梳上長滿了藻 下去清理很麻煩
至於魚梳嘛 最好還是弄一個 我認識個魚友沒弄 養的也不錯 就是有魚兒被帶進背包的危險 不過那也應該是狀態不好的魚了吧 建議魚梳還是上一下
開孔的位置可以選擇背面或者側面 背面適合靠墻的 一般做在中間相對比較美觀 如果做隔斷缸兩個長面觀賞的話可以做在側面 可以開槽或者腰型孔 這個開的時候如果你不用魚梳要跟做玻璃的說好 做美觀一點 不然他給你亂開你看到會哭的
然後是做魚梳 如果不用下魚梳的話很簡單 做個整面的亞克力板 槽那裏開個魚梳槽就可以了 還可以當黑背景 3mm厚的就夠了 不過大缸的成本相對較高 不過開大缸也不會在乎這點錢了吧 如果要開下魚梳 缸上只開上面槽的話 就可以參考彩鰈的魚梳 做塊上下魚梳板 兩邊用玻璃條墊出1cm翻水位置 然後把魚梳粘上就可以了 兩邊貼個黑背景紙就ok
如果想更美觀 可以把魚梳加長兩個翻水玻璃條的厚度 然後熱彎 把玻璃條遮掉(彩鰈就是這麼搞的) 不過尺寸要把握好 這樣更加美觀 下魚梳的話沒有底砂可以做到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主缸玻璃上下開槽 或者開圓孔 在背包裏面做翻水 做個魚梳 不過那樣玻璃開孔太多 風險比較大 不太建議
背包的話有人一直做到底 有人就做20公分高 個人覺得做個20公分足夠了 做到底的話背包的水還是很可觀的 遇到斷電 或者停泵換水餵食什麼的 會增加底缸的壓力 當然底缸容量足夠的話也是沒關系的
下面是我以前的40方底濾 背包做到底 因為底缸小 每次停電就欲哭無淚
上水的話可以走背包 然後從魚梳上進缸 也可以缸壁上開孔進缸 這樣比較美觀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走缸上面走 這樣會多走一點路 多點彎頭 造成流量損失 上水管上需要開孔做好防虹吸 並經常檢查 防止被雜藻或者鈣藻堵塞造成主缸水大量流失 不僅會水漫金山 還會造成珊瑚露出水面 嚴重的會導致生物死亡 把上水通到下面的尤其要註意 開孔位置必須在水下 不然會吸氣 達到蛋分那樣的效果 這個我就不上圖了 手殘 畫畫麻煩的
做側背包隔斷缸我感覺是最美觀的 主缸沒有多余的東西 背包可以做個邊櫃遮擋起來 上面加個缸帽把燈遮住走線 底缸可以適當拖出點 讓上水可以直通上去 減少彎頭 降低流量損耗
內方溢流我沒有用過 所以對其不是特別的了解 唯一的感受就是很占主缸的位置 內溢流那個位置會浪費不少的光線 拐角處是不是容易堆積垃圾也不是太清楚 不過靠墻的缸為了美觀 大多數大缸都選擇內溢流 畢竟為了個背包不靠墻會浪費家裏很多位置 也不是太好看 所以很多還是選擇了內溢流 內溢流有90度的也有45度的 45度內溢流雖然相對90度的拐角少 但是其實是很占用缸內位置的 而且內溢流的下水就相當於做到底的背包 裏面的水比背包又要多不少 所以底缸容量也要增加 內部開孔和三重溢流差不多 只是要開上下水2-4個孔(單上單下 單上雙下 雙上雙下)罷了 註意避開櫃子 然後要用玻璃做翻水 亞克力上下魚梳就行了 很常規的東西就不上圖了
還有一種我在YouTube的52 weeks of reefing裏看到的那個缸 缸內是一個在中間是魚梳盒 打了兩個孔與背後的背包連接 然後外面也是亞克力 形式和背包差不多 感覺有點累贅
接著重點來了 就是我下一步的計劃 也是一個內方缸 希望大家各抒己見一下 看看有什麼不到位的地方
主缸1207050 側面中間內正方溢流 雙上雙下 上下魚梳 左右的位置留給兩個rw15 主觀賞區大約為1007050 用8管t5就當9060養 四周5cm留白 兩個長面一個側面觀賞 底缸上水區位於內方下方 減少上水彎頭 櫃子預留部分位置放滴定藥水等 主要想法是造浪在缸裏有點礙眼 放在內方兩邊 這樣觀賞區可以更加清爽 用90cm8管照射10070區域 旁邊留白可以給魚更多的活動區域 對於用捷寶的也可以減少直吹 水體更大 養較少的生物 穩定性也相對較高
其實我更喜歡鹵素t5的配合 也考慮808050大龜250w左右60t5前面led 想法太多 哈哈 無奈荷包無力 暫時還不能執行 還是先把60方裏面的小夥伴們培育出來吧
折騰了半年 缸裏才趨於穩定 加油!
作者 大小愛次 來源 海友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