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問政鷹潭 問政鷹潭
問政鷹潭
近年來,越來越多市民通過休閑垂釣的方式享受優美的水生態環境。然而,隨著垂釣人數的增長,一些垂釣人員的不文明行為頻頻出現在清澈的河湖邊,成為與河清水碧不相稱的“風景”。
讓我們來看記者的采訪
市民反映:
垂釣點周邊存在很多不文明現象
近日,一個關於鷹潭“網紅”垂釣點位的視頻,評論區裏引來了市民的“吐槽”:“有釣魚人的地方全是垃圾,環保意識有待提高”“衛生情況不太好,遍地垃圾”。不少市民反映,隨著天氣轉暖,垂釣的人又多了起來,但部分垂釣人員隨手將魚餌料包裝袋、生活垃圾等隨手扔在岸邊,甚至隨地大小便,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美景和水域生態。
記者調查:
垃圾遍地,魚餌料包裝袋最常見
白露河與信江河交匯處附近是市民熟知的“網紅”垂釣點。4月17日和4月22日,記者兩次來到該地采訪。下午3時,這裏已非常熱鬧,有不少人拿著釣竿,坐在自帶的小凳子上,全神貫註地盯著水面,等待魚兒上鉤。
記者在現場看見不少塑料袋等垃圾,這些塑料袋多數是魚餌料包裝袋,還有少數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附近有好幾處“現場垃圾,自覺帶走”的安全文明垂釣倡議牌,但似乎並未起到作用。
記者跟垂釣愛好者聊天,對方告訴記者,垂釣產生的垃圾一般都會帶走,但總有人“不自覺”,他還熱心地向記者介紹了其他垂釣點位。按照對方的指引,記者來到鷹西大道一橋底,看見已有6人正在釣魚。這些人附近散落著不少塑料袋,有的掉在草叢,有的“藏”在坑洞,還有的裝在紙殼箱裏。頗具自然魅力的風景中,有不少垂釣人員留下的垃圾。
看見記者拍攝,一位垂釣愛好者向記者“解釋”,這些垃圾他們到時候會堆放到一起燒掉。這一說法,從附近燃燒的痕跡中也得到了證實。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沒有解決垃圾問題,還可能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雖然釣魚地點被遺棄的垃圾不少,可在上述垂釣地點附近,卻很難找到便於人們處理垃圾的桶、箱等設施。
對於垃圾桶的設置,垂釣者們意見並不一致。有的人認為垂釣人員集中的地方應該設置垃圾桶;也有人認為,郊區的環境相對自然,不用設置垃圾桶,“垃圾桶也未必能解決問題,關鍵還是要提高個人素質,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
據了解,2022年2月1日起實施的《江西省重點水域垂釣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垂釣人員應自覺維護垂釣水域自然環境,不亂扔垃圾,及時收集帶走全部廢棄物。2023年11月,市農業農村糧食局發布《安全文明垂釣倡議書》;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也先後多次開展宣傳活動,引導釣友文明垂釣。
從記者探訪的情況看,雖然有不少垂釣愛好者會在走的時候帶走產生的垃圾,但隨地丟棄垃圾的問題依然存在。
垂釣,別“掉”了文明
作為一項“快社會”中的“慢運動”,垂釣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垂釣的人多了,隨之出現的問題也多了。少數垂釣人員不註重個人行為,亂扔垃圾煙頭、隨地大小便,給河湖環境和部門管理帶來很大壓力。問題背後,有垂釣點缺少公共衛生設施的原因,更多的還是部分垂釣者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
在此,我們呼籲垂釣愛好者們,一定要記得隨手把垃圾帶走,以免汙染環境。希望每一位垂釣者都能成為城市中的一道風景。
出品:問政鷹潭
編輯:朱烈闖 編審:潘捷 審核:徐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