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釣魚技術中,許多地方特色的釣法還沒來不及總結,就被懸墜釣法取代了。可是為傳統正名不應該是對現代釣技的攻擊和否定,反之亦然。如打窩,競技釣魚不準手撒誘餌,就是對傳統的排斥。其實,懸墜釣法從第一竿開始就是堅持不斷地打窩,是把內容和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誘不停則釣不停

    在江浙一帶,打窩就地取材,不外乎麥麩、米、菜籽餅、米糠、豆餅等。可是寧波不同,用酒釀做添加劑,把麥麩和米糠揉合起來,搓成一個個小湯圓似的丸子,一會兒一個投向釣點,頻率高,聲音小,對別人也沒有影響。遺憾的是,這個頗有地方色彩的釣法剛在釣賽中亮相就因成績突出遭到嫉妒,並引起爭議,最終被打入另類。比賽是以參賽者接受相應規定為前提的,他的限製被通過了就是規則,誰也不能違反,你不承認它就不能參加比賽。

    現代釣魚,包括國際流行的釣魚方法有的已不用誘餌了,如飛蠅釣法、擬餌釣法、路亞釣法等等。然而,一些國際性釣魚組織舉辦的比賽依然尊重傳統,允許打窩,但在次數、用量、時間和可能產生的幹擾上作了限製,世界釣魚錦標賽就是這樣。在國內,呼籲釣賽打窩的聲音從來沒有停過,但習慣於組織池釣競技的人總是把不準打窩看成是現代釣魚的一個標誌。其實,傳統和現代都承認這樣一點———誘不停則釣不停。

    釣鯉魚時我們會發現兩種現象:一種是窩下得不多,魚來得少,釣一尾兩尾就沒有了,於是續窩、補窩,釣到完補到完。另一種是誘餌下了很多,魚也在窩裏,但只吃誘餌不咬鉤,守一天都不咬一口。前一種情況當然是誘不停,有誘餌才能把魚留住。成功的要訣是誘餌不斷,量控製在不讓魚吃飽又不讓魚離開,並做到前魚未絕後魚已到。後一種是把誘不停變成一次誘,畢其功於一役,忽視了天氣對魚的影響。這就不能不佩服寧波的小湯圓打窩法了,鉤前投,釣中投,持續不斷,時間和誘餌的量是計算好的,把魚引來但不讓它吃飽。同樣的例子還出現在蘇州,不過不是小湯圓,是菜籽餅。1999年7月,筆者在蠡口等地釣魚,除了釣鯽魚在數量超過當地釣手,論釣鯿魚總是技輸一著,原因是他們不斷地投菜籽餅,持續打窩,兩個餌團下去,15~20分鐘裏連釣3尾鯿魚就又打窩了,一天扔下20千克誘餌,能釣20~30千克魚。或許這樣誘魚成本太高,但投入與回報是成正比的。

    誘不停是因,釣不停是果。根據這個道理,懸墜釣法采用誘釣合一的商品餌並進一步把魚從水底誘到中層和上層來釣,由此而出現了針對鯽魚的速釣技術,現在又擴大到釣混合魚。無疑,這是到目前為止誘不停,釣不停的最高境界了。我們接受懸墜釣法不能只停留在釣組結構上,還要探索它是如何為誘不停創造條件的。

   1.上下兩鉤,一鉤誘一鉤釣。不管是寧波式還是蘇州式,誘不停都是誘餌與釣餌分離,最好的結果是釣餌落在分散而沈底的誘餌區裏。這樣,魚搜索誘餌就發現了釣餌,所以誘餌粗糙,釣餌是精製的。雖然我們可以從魚星的出現來判斷魚進窩了沒有,一般不擔心誘餌被魚吃光,但不能不為釣餌的軟化、破裂和浮子不能反應的小魚啃餌而擔心,需要經常提起鉤來看一看。懸墜釣組一上一下兩枚魚鉤,提竿都是一枚魚鉤中魚,另一枚魚鉤是空的。空鉤的出現是因為提竿時釣餌炸裂了,這樣一枚鉤上的餌散了,沈底了,成了誘餌。另外,懸墜釣組多模棱兩可的假信號,提竿無魚,兩顆餌都炸裂的比例很高。如此重復的結果是水底殘餌越積越多,至少有一半釣餌變為了誘餌。

2.釣餌溶散性和附鉤性的統一。傳統釣魚註意到了釣餌的可塑性,柔軟度,但有誘餌在就不要求釣餌起誘魚作用了,即使在下沈中有些溶散,也沒有總結出它在誘魚上的積極意義。誠然,關註誘餌輕重,選用質地較輕的誘餌以漂浮形式誘集白魚的效果顯著,但誘餌不是沈到水底就是漂在水面上,把水面和水底之間的“廣闊天地”忘記了。蘇州式誘魚算是註意到了,可是只對鯿魚和白鰷起作用,釣鯽魚還是靠沈在水底的菜籽餅。懸墜釣法是垂直區間的立體誘魚,釣餌入水就開始溶散,但又不能完全溶解,必須保持一定重量才能維持釣組的二力平衡,所以它結合了一定程度的附鉤性。這樣,溶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