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魚不咬鉤,逗一逗”取得冠軍。然而,這一本來應該很好總結的經驗卻被接踵而來的速釣風暴刮得不見了蹤影。在釣賽加大釣混合魚分量之後,逗魚又重新受到了重視。
逗魚長短錄
逗魚也稱引鉤釣法、提引釣法,規範一點的說法是釣動態,即在魚不咬鉤的時候,牽一下釣線,提一下鉤,餌動起來,魚就咬鉤了。一位老釣手回憶說,30年前太湖還沒有圍湖造田的時候,凡是吹西風或者西北風,太湖退水了,湖裏的魚成群結隊往小河裏遊,不管哪一條河浜垂鉤就有魚,但有一點,就是鉤不動魚不咬,必須不斷的把鉤提起來,再沈下去,才能釣到魚。這是流水逗魚,主釣對象是肆意掠食小魚小蝦的翹嘴魚白、達氏魚白和蒙古紅魚白,釣餌用鮮蝦和蚯蚓,釣組是單鉤、底墜、星漂,也有用朝天鉤的。操作程序是,打窩,用誘餌桶裝混合了碎米的菜籽餅沈底,以免流水將誘餌沖散;垂鉤(不宜拋鉤)在流水快的地段時不必顧忌水流把鉤帶出餌區,待鉤墜觸底後可改變持竿角度,將風線移向上遊一側,但不能扯緊了;待流水把星漂沖出一段距離,風線扯直了就向上斜提釣竿,將沈入水中的星漂緩緩提出水面,然後再徐徐落下,不管有魚無魚都是重復著相同的動作。
分析這個過程,釣竿側提,是鉤貼著水底移動;上提,鉤離開水底。受釣餌動態刺激,不僅有翹嘴白搶鉤,還能釣到鯉、鯿、黃顙和馬雞等。
逗魚的缺點是驚魚。夏秋兩季,天氣悶熱,在河浜尾部定居久了的鯉魚會在索餌時吐出氣泡,並使水底淤泥和腐殖質中的沼氣釋放出來,形成三、四大泡夾雜著密集小泡的魚星,然而魚聚窩而不肯咬鉤。如果中午前後堅持餌區內逗魚,可能枉費心機。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定居鯉養成了攝食沈底碎屑狀餌料的習慣,誘餌越多、越集中,這種習慣就越明顯。若釣餌不動,顏色與誘餌差不多,重量又比較輕的話,魚會隔幾分鐘用吻輕輕推它一下,或因觸碰釣線而見浮子微微一晃,但不管你有多大的耐心,反應在浮子上信號總是迷惑著你———提竿吧,火候沒到;放棄吧,又不甘心。受此折磨而采取逗魚就更錯,餌不動,魚還不會走,餌一動,魚馬上離開。二是不流動水體中的溶解氧低,魚處於食欲不振的狀態,即所謂張不開口。這種餌區內這裏幾個氣泡,那裏冒出幾個魚星,而且有大有小,看似有魚的情況其實是假象,其中有一些確實是魚,但不表示魚在水底,更不是覓食時發出來的。它較多出現在養殖鰱魚的水域,是各種水生物吐出的二氧化碳和魚排出的體內廢氣混合在一起了,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在此情況下逗魚當然不會有結果,但奇怪的是魚頻頻受驚,穿梭中還能使浮子產生類似咬鉤的反應。對後者,我們只能期待著氣溫降低,到下午4時之後魚恢復大口攝食了,再用逗魚來刺激它咬鉤。對前者我們是不是就一籌莫展,不能逗了呢?其實,只要我們稍稍改變一下視線,就能發現餌區外10米處的鯉魚跡象。進窩鯉魚不咬鉤是改變不了的,但我們可以放棄窩裏釣窩外,在預見魚星再度出現的位置逗魚,就起作用了。另外,鯉魚不咬鉤並不是絕對的,尾重500克以內的鯉魚仍然貪嘴,於是用細線、小鉤、輕墜改善釣組,註意以不驚魚為原則去逗魚,還是能釣到它的。
鯽魚咬鉤謹慎是多方面的,有時餌一動,魚就退縮了,但也有餌不動魚不咬;餌一動魚就搶的時候,所以逗魚是分對象和時間的,什麽時候逗什麽魚?怎麽逗?節奏怎麽把握?在傳統釣魚是有一套操作方法的。經常被釣的水域,魚因提竿而受到的驚擾比較多,逗魚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鉤提得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懸墜釣組用長子線,靠兩餌沈底前形成的自然擺動誘魚;底墜釣組用增加星漂數量來調整鉤餌的下降速度,是垂直逗魚。除了釣組本身具備的不同逗魚機製外,兩者因釣餌原因在操作上是不同的。
底墜釣組用蟲餌、熟薯塊或者面團,釣餌不容易溶化,使逗魚有了空間和時間上的自由,左右、上下、快慢都不受限製的,既可以連續逗,也可以隔5分鐘、10分鐘再逗一次,但必須有足夠的誘餌做保證。懸墜釣組用松散的商品餌,雖可以用控製兌水量、多揉、加拉絲粉或者面粉等辦法來提高釣餌的附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