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運動的概論和基本常識
溯溪運動的概論和基本常識 溯溪是以由溪流之下遊開始,沿著溪谷,往上遊溯行至溪流之源頭的一種攀登活動,又稱溪谷攀登,簡稱溪攀。
臺灣溯溪簡史―溯溪起源
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
↓
日本發揚光大(溯溪王國)
↓
臺灣日據時期(大屯火山群)
↓
臺灣光五-六零年代(濃溪、楠梓仙溪)
↓
民國71年(1982年)日本大阪草鞋會(沙裏仙溪)
溪谷分類(註:1公尺=3市尺=1米,可見廣東境內只有初、中級溪谷)
初級溪谷:高度一千公尺以下,行程一天至一天半
中級溪谷:高度一千公尺至二千公尺,行程三、四天
高級溪谷:高度二千公尺以上,行程四、五天以上
溪谷等級:
A級溪:適合入門者,可當天往返
B級溪:適合具備初級技術者,需繩索攀登、 深潭泳渡
C級溪:適合具備中級技術者,需人工攀登
D級溪:適合具備中、高級技術者,中長程、必要時需緊急露宿
E級溪:適合具備高級技術者,長程、需緊急露宿
F級溪:探險家程度,困難地形若溯登失敗會導致死亡
溪流水系分類
(1)樹枝狀水系
(2)羽毛狀水系
(3)平行狀水系
(4)放射狀水系
(5)斷續狀水系
(6)向心狀水系
溪流等級
一級溪:溪流最上源無支流來會
二級溪:一級溪和一級溪相會而成
三級溪:二級溪和二級溪相會而成
四級溪:三級溪和三級溪相會而成
:低級溪和高級溪相會者不增加級數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