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仁壽縣黑龍灘水庫以遠離喧囂、水質清冽、活魚生態等在川內大名鼎鼎,而常年在水庫周圍垂釣的人群則是黑龍灘上另一道風景線。
他們衣著簡樸,吃住隨意,甚至蓬頭垢面,但你很難想象,他們之中,有身價千萬的富豪,有身居要職的官員,到了這,他們只有一個稱呼:釣友。釣友們或租農戶房屋,或獨居一島自搭帳篷,各有其樂。
陽春三月,天氣漸暖,黑龍灘邊,帳篷又開始多了起來。和去年不同的是,帳篷外有人開始種起了小蔥、蒜苗等小菜,還有人花費5萬多元購買私人快艇,用於往返於眾小島之上的諸多釣位……
他們的家人和當地的一些農戶們都不能理解:好好的公司老總不做,要去水庫邊做“盲流”;家裏好菜好飯不吃,要來這裏吃幹糧甚至挨餓。
在成都一家公司擔任老總的楊波則很淡然:深山隱士是“隱”,島上釣魚也是“隱”。
釣不到的時候怎麼辦呢?楊波哈哈大笑:釣不到正好,人生一如這垂釣,在於釣,而不在魚。
垂釣悟人生,釣者有百態。
癡迷垂釣
不當老總來當“盲流”
春風拂面的黑龍灘水庫上,微波粼粼。除了湖面的風吹過樹叢的聲音,湖面的水也不斷拍打著小島的岸邊,就在這一片小島上,卻常年住著不少釣友。
陽春三月,正當垂釣佳季,黑龍灘邊的帳篷又開始多了起來。
正值中午,記者乘著快艇來到楊建軍的釣位。他戴著一頂遮風帽坐在草地上盯著魚竿,衣服褲子上沾了不少泥土,與當地村民打扮無二。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是一位有著三個廠的千萬富翁。
“偶爾為之,陶冶情操,但長期不回家,不懂為何。”楊建軍的妻子劉義華抱怨道,“好好的公司老總不做,要去水庫邊做"盲流",家裏好菜好飯不吃,要去水庫吃幹糧甚至挨餓。”
4年前,若不是因資金問題有求於一位老板李林(化名),46歲的楊建軍現在說不定仍在牌桌上。以前的楊建軍除了喝茶打牌,好像沒別的愛好。
李林酷愛釣魚,楊建軍找他時,只知其在黑龍灘水庫一島上釣魚,多日未歸,手機關機。
買好釣具辦好釣魚證,楊建軍乘著船上了李林釣魚的小島,因為該島不是旅遊區域,也沒有鋪設規整的石板階梯,路除了石頭就是泥巴坑。
但這都不是最糟糕的,楊建軍擔心的是走了賈島的舊路。賈島是唐代文人,一年入山尋訪高人,不遇而歸,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一定要找著,找機會套近乎,然後說資金的事情。”楊建軍拭擦著臉上的汗水,默默念道,人心意執著後,所作所為似乎都簡單了。
李林很快被找到,但楊建軍很吃驚,一個小帳篷外散落著一些沒有吃完的盒飯,帳篷內一件軍大衣,一個暖水瓶。
“他戴一個遮風的帽子,T恤上有不少雜草,一雙旅遊鞋沾滿了泥土,皮膚黝黑。”楊建軍說,差點沒認出這是身家過千萬、平時開寶馬、經常去洗腳按摩的李林。
李林對資金一事避而不談,只說釣魚,當時的楊建軍對釣魚一竅不通,迎著湖面微風,綁鉤、調漂、線組搭配……一切從零開始。一個月時間,兩人就無話不談了。
去年開始,楊建軍開始住在島上釣魚,釣魚時間比陪老婆孩子的時間都多。最長的一次,住了兩個月,全靠黑龍灘鎮光明村4組的唐凱一家給他送吃送喝送餌料。
“老板多的是,在島上釣魚的人裏,隨便找幾個,身價至少都上百萬。”黑龍灘水庫漁業承包辦公室負責人馮慶華說,很多老板來過一次這裏,就被景色所吸引,長期紮根於此。
金錢難買任逍遙
為求過癮自買快艇
馮慶華的確信來源於釣魚證。黑龍灘水庫釣魚證一年一辦,分白天卡和白夜卡兩種,一卡限兩根竿,不能釣鰱魚和路亞,今年的白天卡600元/年,只能釣白天,白夜卡1200元/年,則不分時間。
目前已經有近千人持身份證來辦理釣魚證。
“現在黑龍灘釣魚的人每天有700人左右,很多釣友都是多年的老熟人,經濟條件差能上這釣魚?”馮慶華說,“上這釣魚,一天花上百元很正常。”
馮慶華所言非虛,受楊建軍影響,仁壽縣一批生意人長期在黑龍灘水庫小島上垂釣。他們裝備精良,自帶帳篷等,大多都靠當地農戶送水送飯送食物,甚至包括餌料等。
在仁壽縣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呂文峰兩年前開始釣魚,現在一周約有4天呆在黑龍灘水庫的小島上釣魚,買漁具、帳篷等,為了釣魚,他花費已過10萬元。
最大的一筆開銷是今年年初,呂文峰花費了5萬多元,從青神縣買回了一艘六人座的快艇,用於自己和朋友往返於眾小島之上的諸多釣位。
“油錢加之平時請人看護費用等,一個月光遊艇至少就得花費3000元錢。”這還不是呂文峰唯一的開銷,每天兩頓飯,一瓶開水,由當地居民胡艷送來。“加上煙、餌料等,一個月沒5000元開銷不下來。”
不過,也有讓呂文峰開心的時候,釣位之間的魚情不同,有了快艇,能第一時間趕到魚情好的釣位上垂釣。
呂文峰說,中魚後遛魚的感覺,魚出水後拍打著水花的聲音等等,都太過癮了,是用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
做事總是要代價的,兩年釣齡,讓呂文峰一回到市區就覺得難受,不如在水邊愜意。3月28淩晨,睡夢中的呂文峰時不時說上幾句夢話,也基本上和魚有關。
“這不算什麼,以前剛剛上島的時候,晚上睡眠質量很不好,輾轉反側,不知餌料用腥好還是香好,即便睡著了也愛做夢,夢中很亂浮漂亂點,常常做出提竿的動作。”半夜裏,呂文峰起了很多次,盡管他用的是彈簧竿,只要魚一上鉤,竿子就會自動彈直鉤住魚,但他仍不放心,“總怕魚把釣竿一下拖跑了。”
不僅如此,呂文峰身上還有不少毛病:看到水就興奮;每次回家陪家人逛街,唯一能讓他駐留的店是漁具店、飯店和廁所;超市裏東西不少,但總覺得沒什麼可買,漁具店裏的東西不多,但總覺買得不夠多……
“花錢如流水一樣。”呂文峰說,“兒子要6000元買蘋果手機,我訓了他半天,我花10000多元買了6支魚竿,眉頭都沒有皺一下。”
不光如此,呂文峰基本不吃魚,釣到魚基本上都是送朋友。“一年下來,我至少會釣上百斤魚,按照市場行情,價值在千元以上。”呂文峰說,“全送人了,現在家人看到魚就煩。”
林間帳篷
空地拓荒自種小蔥
黑龍灘水庫位於仁壽縣城10公裏左右的龍泉山南麓,被譽為“川西第一海”,蓄水3.6億立方米,屬四川省劃定的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23.6平方公裏的湖面上85座島子星羅棋布。
遠離喧囂、水質清冽、活魚生態等讓黑龍灘水庫名聲斐然,在辦理釣魚證的近千人中,約有三成成都人,四成仁壽人,兩成眉山人和一成左右的外地人。
除了楊建軍、呂文峰這樣衣著簡樸,甚至蓬頭垢面的老總,還有身居要職的官員、忙忙碌碌的上班族等,年齡從10多歲到六七十歲不等,到了這,他們除了是釣友,別的什麼都不是。
生意人經濟實力雄厚,一釣數周或數月,上班族則多利用周末驅車前來垂釣。他們大多在小島上的林間自搭帳篷,關掉手機。幾根魚竿,垂釣人生。
在眉山某單位擔任一把手的蘇復(化名)和朋友籌錢在黑龍灘的一座小島上搭建起兩頂帳篷,一頂帳篷做廚房,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樣樣俱全,一頂帳篷內則安放了3張簡易床。
每周五下班後,蘇復等人就會前來釣至周日晚才會離開。與其他人不同的是,蘇復他們多利用帳篷裏的“廚房”自己動手。為了豐富夥食,今春以來,他們在帳篷外的空地上拓荒種上了小蔥、蒜苗、豇豆等小菜。
其他釣友在蘇復不在的時候也可以進帳篷免費吃住,消耗了什麼,下次來就帶點什麼來。“釣友們大多很自覺。”蘇復說,吃得不多。
“自己可以吃得差一些,給魚要吃最好的。”餌料是讓釣友們享受釣魚過程的重要前提條件,蘇復這個說法,在釣友們中比較普遍。一些島上釣友僅靠方便面度日,但在餌料上卻毫不吝嗇。
在蘇復對面的一個小島上,十多個成都人兩年多來,周五來。周日離開,除了春節和清明節,幾乎從未間斷。
“每次他們釣魚前,都會從我這兒花上百元買泡好的玉米去打窩。”黑龍灘鎮毛狗灣村民劉福興說,“有些人一釣就是兩三個月,花錢讓我送飯送水,離開時哪怕一條魚沒有釣到,他們也都很高興。”
花這麼多錢,耽誤這麼多功夫,有可能一條魚都釣不到,劉福興搞不懂這些人在高興什麼。
他覺得,這些人即便不想掙錢也可以在家多休息一下,陪陪家人,走走親戚,實在不行,在家睡懶覺也好啊!再說了,釣魚的地方很多,何必非得要來這釣魚呢?
成都一釣魚俱樂部的會員們長期在黑龍灘垂釣,理由很簡單,“黑龍灘水庫已經成為成都周邊最後一池清水。”
為了釣魚,俱樂部會員們的精神足夠強大:有一會員私房錢基本都花在買漁具釣魚上面了,有時候還得厚著臉皮向老婆“預支”;為了能釣魚,一位會員討好老婆,把全家一個禮拜的衣服都洗了,還做飯;下樓買個面都要拐個彎去漁具店找老板釣友們擺談擺談,然後一溜小跑回家,再然後被老婆罵一頓;老婆可以一周不碰,魚不能一周不釣……
此外,俱樂部會員還有把釣魚當“藥”的,說是一會員發燒39.3℃,一到黑龍灘水庫邊耍了幾竿,效果比前兩天吃藥打針都來得快。
還有一位會員,去黑龍灘水庫釣魚時,不慎摔了一跤,胸部十分疼痛,但他依舊堅持垂釣了一天一夜,回家後進醫院一檢查,左邊第三根肋骨已經斷裂……
垂釣如人生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劉福興搞不懂釣友們高興的理由,但釣友們卻各自有答案。
小島上信號很差,不通電,不能上網,沒有電視,進出需當地村民用木船接送,一槳一槳,任你事情再急,也只能悠然靠岸。
“不用處處提防,沒有虛假面具,說話隨意,沒有馬屁,釣技有高低,心情無落差。”蘇復說,一同來的也有單位上的同事,大家一起吃幹糧、熬夜等魚上鉤,天冷了互相提醒加衣服。“有種相濡以沫的感覺。”
讓蘇復高興的還有稱呼的變化。在黑龍灘,他和同事大家互相開玩笑,他是“蘇哥”;一回單位,同事們小心謹慎,他就成了“蘇局”。“在單位我讓他們喊我哥他們也不敢喊。”蘇復一聲長嘆,“以前年輕時羨慕官場,現在我才發現他們的日子真苦,如今我寧願泛舟黑龍灘,只當他們的"蘇哥",無欲無求。”
自成都驅車前來的某釣魚俱樂部會員們也很中意:結伴而行,真誠相待,夜晚涼風,漫天星鬥,和釣魚哥們席地而做,一件冰啤酒、一斤熟牛肉、一爐小紅碳、一串烤鮮魚……
現在,呂文峰把電腦等也搬上了小島以便時時辦公,釣魚時,山水寧靜,有助於自己思考問題。此外,與客戶一邊釣魚一邊談生意,整個小島上就兩三人,斷無平時茶樓裏那般虛情假意,輔以快艇及時更換釣位,一些生意自然水到渠成。
呂文峰此舉鮮有釣友效仿,不談公事幾乎成了釣友們之間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來這裏為什麼?要說工作公事,不如不來!”釣友黃崇元說,此外,釣友之間也很少問對方工作單位等,問得最多的就是上魚情況及借個調漂器、抄網等,很多人垂釣時關系不錯,但一回到城市裏,便形同路人。
在成都一公司上班的蘇宇科說,緊張忙亂的現代生活,常使人沈迷名利,忘了自己。能抽空關掉手機,到山水之間,投一絲釣線在浩渺迷茫的煙波,體會一下儉素安閑的漁人生涯,頓覺心胸開朗寧靜。
黑龍灘小島四面環水,不會輕易被外人打擾,確實讓人靜得下來。
他們衣著簡樸,吃住隨意,甚至蓬頭垢面,但你很難想象,他們之中,有身價千萬的富豪,有身居要職的官員,到了這,他們只有一個稱呼:釣友。釣友們或租農戶房屋,或獨居一島自搭帳篷,各有其樂。
陽春三月,天氣漸暖,黑龍灘邊,帳篷又開始多了起來。和去年不同的是,帳篷外有人開始種起了小蔥、蒜苗等小菜,還有人花費5萬多元購買私人快艇,用於往返於眾小島之上的諸多釣位……
他們的家人和當地的一些農戶們都不能理解:好好的公司老總不做,要去水庫邊做“盲流”;家裏好菜好飯不吃,要來這裏吃幹糧甚至挨餓。
在成都一家公司擔任老總的楊波則很淡然:深山隱士是“隱”,島上釣魚也是“隱”。
釣不到的時候怎麼辦呢?楊波哈哈大笑:釣不到正好,人生一如這垂釣,在於釣,而不在魚。
垂釣悟人生,釣者有百態。
癡迷垂釣
不當老總來當“盲流”
春風拂面的黑龍灘水庫上,微波粼粼。除了湖面的風吹過樹叢的聲音,湖面的水也不斷拍打著小島的岸邊,就在這一片小島上,卻常年住著不少釣友。
陽春三月,正當垂釣佳季,黑龍灘邊的帳篷又開始多了起來。
正值中午,記者乘著快艇來到楊建軍的釣位。他戴著一頂遮風帽坐在草地上盯著魚竿,衣服褲子上沾了不少泥土,與當地村民打扮無二。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是一位有著三個廠的千萬富翁。
“偶爾為之,陶冶情操,但長期不回家,不懂為何。”楊建軍的妻子劉義華抱怨道,“好好的公司老總不做,要去水庫邊做"盲流",家裏好菜好飯不吃,要去水庫吃幹糧甚至挨餓。”
4年前,若不是因資金問題有求於一位老板李林(化名),46歲的楊建軍現在說不定仍在牌桌上。以前的楊建軍除了喝茶打牌,好像沒別的愛好。
李林酷愛釣魚,楊建軍找他時,只知其在黑龍灘水庫一島上釣魚,多日未歸,手機關機。
買好釣具辦好釣魚證,楊建軍乘著船上了李林釣魚的小島,因為該島不是旅遊區域,也沒有鋪設規整的石板階梯,路除了石頭就是泥巴坑。
但這都不是最糟糕的,楊建軍擔心的是走了賈島的舊路。賈島是唐代文人,一年入山尋訪高人,不遇而歸,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一定要找著,找機會套近乎,然後說資金的事情。”楊建軍拭擦著臉上的汗水,默默念道,人心意執著後,所作所為似乎都簡單了。
李林很快被找到,但楊建軍很吃驚,一個小帳篷外散落著一些沒有吃完的盒飯,帳篷內一件軍大衣,一個暖水瓶。
“他戴一個遮風的帽子,T恤上有不少雜草,一雙旅遊鞋沾滿了泥土,皮膚黝黑。”楊建軍說,差點沒認出這是身家過千萬、平時開寶馬、經常去洗腳按摩的李林。
李林對資金一事避而不談,只說釣魚,當時的楊建軍對釣魚一竅不通,迎著湖面微風,綁鉤、調漂、線組搭配……一切從零開始。一個月時間,兩人就無話不談了。
去年開始,楊建軍開始住在島上釣魚,釣魚時間比陪老婆孩子的時間都多。最長的一次,住了兩個月,全靠黑龍灘鎮光明村4組的唐凱一家給他送吃送喝送餌料。
“老板多的是,在島上釣魚的人裏,隨便找幾個,身價至少都上百萬。”黑龍灘水庫漁業承包辦公室負責人馮慶華說,很多老板來過一次這裏,就被景色所吸引,長期紮根於此。
金錢難買任逍遙
為求過癮自買快艇
馮慶華的確信來源於釣魚證。黑龍灘水庫釣魚證一年一辦,分白天卡和白夜卡兩種,一卡限兩根竿,不能釣鰱魚和路亞,今年的白天卡600元/年,只能釣白天,白夜卡1200元/年,則不分時間。
目前已經有近千人持身份證來辦理釣魚證。
“現在黑龍灘釣魚的人每天有700人左右,很多釣友都是多年的老熟人,經濟條件差能上這釣魚?”馮慶華說,“上這釣魚,一天花上百元很正常。”
馮慶華所言非虛,受楊建軍影響,仁壽縣一批生意人長期在黑龍灘水庫小島上垂釣。他們裝備精良,自帶帳篷等,大多都靠當地農戶送水送飯送食物,甚至包括餌料等。
在仁壽縣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呂文峰兩年前開始釣魚,現在一周約有4天呆在黑龍灘水庫的小島上釣魚,買漁具、帳篷等,為了釣魚,他花費已過10萬元。
最大的一筆開銷是今年年初,呂文峰花費了5萬多元,從青神縣買回了一艘六人座的快艇,用於自己和朋友往返於眾小島之上的諸多釣位。
“油錢加之平時請人看護費用等,一個月光遊艇至少就得花費3000元錢。”這還不是呂文峰唯一的開銷,每天兩頓飯,一瓶開水,由當地居民胡艷送來。“加上煙、餌料等,一個月沒5000元開銷不下來。”
不過,也有讓呂文峰開心的時候,釣位之間的魚情不同,有了快艇,能第一時間趕到魚情好的釣位上垂釣。
呂文峰說,中魚後遛魚的感覺,魚出水後拍打著水花的聲音等等,都太過癮了,是用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
做事總是要代價的,兩年釣齡,讓呂文峰一回到市區就覺得難受,不如在水邊愜意。3月28淩晨,睡夢中的呂文峰時不時說上幾句夢話,也基本上和魚有關。
“這不算什麼,以前剛剛上島的時候,晚上睡眠質量很不好,輾轉反側,不知餌料用腥好還是香好,即便睡著了也愛做夢,夢中很亂浮漂亂點,常常做出提竿的動作。”半夜裏,呂文峰起了很多次,盡管他用的是彈簧竿,只要魚一上鉤,竿子就會自動彈直鉤住魚,但他仍不放心,“總怕魚把釣竿一下拖跑了。”
不僅如此,呂文峰身上還有不少毛病:看到水就興奮;每次回家陪家人逛街,唯一能讓他駐留的店是漁具店、飯店和廁所;超市裏東西不少,但總覺得沒什麼可買,漁具店裏的東西不多,但總覺買得不夠多……
“花錢如流水一樣。”呂文峰說,“兒子要6000元買蘋果手機,我訓了他半天,我花10000多元買了6支魚竿,眉頭都沒有皺一下。”
不光如此,呂文峰基本不吃魚,釣到魚基本上都是送朋友。“一年下來,我至少會釣上百斤魚,按照市場行情,價值在千元以上。”呂文峰說,“全送人了,現在家人看到魚就煩。”
林間帳篷
空地拓荒自種小蔥
黑龍灘水庫位於仁壽縣城10公裏左右的龍泉山南麓,被譽為“川西第一海”,蓄水3.6億立方米,屬四川省劃定的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23.6平方公裏的湖面上85座島子星羅棋布。
遠離喧囂、水質清冽、活魚生態等讓黑龍灘水庫名聲斐然,在辦理釣魚證的近千人中,約有三成成都人,四成仁壽人,兩成眉山人和一成左右的外地人。
除了楊建軍、呂文峰這樣衣著簡樸,甚至蓬頭垢面的老總,還有身居要職的官員、忙忙碌碌的上班族等,年齡從10多歲到六七十歲不等,到了這,他們除了是釣友,別的什麼都不是。
生意人經濟實力雄厚,一釣數周或數月,上班族則多利用周末驅車前來垂釣。他們大多在小島上的林間自搭帳篷,關掉手機。幾根魚竿,垂釣人生。
在眉山某單位擔任一把手的蘇復(化名)和朋友籌錢在黑龍灘的一座小島上搭建起兩頂帳篷,一頂帳篷做廚房,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樣樣俱全,一頂帳篷內則安放了3張簡易床。
每周五下班後,蘇復等人就會前來釣至周日晚才會離開。與其他人不同的是,蘇復他們多利用帳篷裏的“廚房”自己動手。為了豐富夥食,今春以來,他們在帳篷外的空地上拓荒種上了小蔥、蒜苗、豇豆等小菜。
其他釣友在蘇復不在的時候也可以進帳篷免費吃住,消耗了什麼,下次來就帶點什麼來。“釣友們大多很自覺。”蘇復說,吃得不多。
“自己可以吃得差一些,給魚要吃最好的。”餌料是讓釣友們享受釣魚過程的重要前提條件,蘇復這個說法,在釣友們中比較普遍。一些島上釣友僅靠方便面度日,但在餌料上卻毫不吝嗇。
在蘇復對面的一個小島上,十多個成都人兩年多來,周五來。周日離開,除了春節和清明節,幾乎從未間斷。
“每次他們釣魚前,都會從我這兒花上百元買泡好的玉米去打窩。”黑龍灘鎮毛狗灣村民劉福興說,“有些人一釣就是兩三個月,花錢讓我送飯送水,離開時哪怕一條魚沒有釣到,他們也都很高興。”
花這麼多錢,耽誤這麼多功夫,有可能一條魚都釣不到,劉福興搞不懂這些人在高興什麼。
他覺得,這些人即便不想掙錢也可以在家多休息一下,陪陪家人,走走親戚,實在不行,在家睡懶覺也好啊!再說了,釣魚的地方很多,何必非得要來這釣魚呢?
成都一釣魚俱樂部的會員們長期在黑龍灘垂釣,理由很簡單,“黑龍灘水庫已經成為成都周邊最後一池清水。”
為了釣魚,俱樂部會員們的精神足夠強大:有一會員私房錢基本都花在買漁具釣魚上面了,有時候還得厚著臉皮向老婆“預支”;為了能釣魚,一位會員討好老婆,把全家一個禮拜的衣服都洗了,還做飯;下樓買個面都要拐個彎去漁具店找老板釣友們擺談擺談,然後一溜小跑回家,再然後被老婆罵一頓;老婆可以一周不碰,魚不能一周不釣……
此外,俱樂部會員還有把釣魚當“藥”的,說是一會員發燒39.3℃,一到黑龍灘水庫邊耍了幾竿,效果比前兩天吃藥打針都來得快。
還有一位會員,去黑龍灘水庫釣魚時,不慎摔了一跤,胸部十分疼痛,但他依舊堅持垂釣了一天一夜,回家後進醫院一檢查,左邊第三根肋骨已經斷裂……
垂釣如人生
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劉福興搞不懂釣友們高興的理由,但釣友們卻各自有答案。
小島上信號很差,不通電,不能上網,沒有電視,進出需當地村民用木船接送,一槳一槳,任你事情再急,也只能悠然靠岸。
“不用處處提防,沒有虛假面具,說話隨意,沒有馬屁,釣技有高低,心情無落差。”蘇復說,一同來的也有單位上的同事,大家一起吃幹糧、熬夜等魚上鉤,天冷了互相提醒加衣服。“有種相濡以沫的感覺。”
讓蘇復高興的還有稱呼的變化。在黑龍灘,他和同事大家互相開玩笑,他是“蘇哥”;一回單位,同事們小心謹慎,他就成了“蘇局”。“在單位我讓他們喊我哥他們也不敢喊。”蘇復一聲長嘆,“以前年輕時羨慕官場,現在我才發現他們的日子真苦,如今我寧願泛舟黑龍灘,只當他們的"蘇哥",無欲無求。”
自成都驅車前來的某釣魚俱樂部會員們也很中意:結伴而行,真誠相待,夜晚涼風,漫天星鬥,和釣魚哥們席地而做,一件冰啤酒、一斤熟牛肉、一爐小紅碳、一串烤鮮魚……
現在,呂文峰把電腦等也搬上了小島以便時時辦公,釣魚時,山水寧靜,有助於自己思考問題。此外,與客戶一邊釣魚一邊談生意,整個小島上就兩三人,斷無平時茶樓裏那般虛情假意,輔以快艇及時更換釣位,一些生意自然水到渠成。
呂文峰此舉鮮有釣友效仿,不談公事幾乎成了釣友們之間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來這裏為什麼?要說工作公事,不如不來!”釣友黃崇元說,此外,釣友之間也很少問對方工作單位等,問得最多的就是上魚情況及借個調漂器、抄網等,很多人垂釣時關系不錯,但一回到城市裏,便形同路人。
在成都一公司上班的蘇宇科說,緊張忙亂的現代生活,常使人沈迷名利,忘了自己。能抽空關掉手機,到山水之間,投一絲釣線在浩渺迷茫的煙波,體會一下儉素安閑的漁人生涯,頓覺心胸開朗寧靜。
黑龍灘小島四面環水,不會輕易被外人打擾,確實讓人靜得下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