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上門調解村民贍養老人糾紛(資料圖片)
從最初的填埋場,到焚燒發電,再到利用廢渣製磚……臨海邵家渡街道釣魚亭村垃圾產業鏈的每一次華麗轉身,都與一個學習平臺息息相關。
這個平臺有一個自己的名字,叫“村務學社”。
年來,圍繞解決村務,提高村級黨員幹部素質,“村務學社”在臨海全市範圍不斷推開並堅持下來。
日前,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堅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燕先後批示:臨海的“村務學社”促進了基層組織建設,對當地的發展和風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值得在臺州乃至全省推廣和借鑒。
“村務學社”與垃圾場的命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臨海的城市垃圾同樣無法在城中自行消化,急需一個垃圾填埋場。
釣魚亭村距離市區不到5公裏,且交通便捷,建大型垃圾填埋場自然成了最佳地點。
“村裏土地本來就緊張,哪能擠出空地建垃圾場呢?”
“垃圾填埋對村裏的土質和地下水會有影響吧?”
由於存在種種疑惑和擔心,在村裏建垃圾填埋場,引起了很多村民的質疑。但這些質疑聲,在一次次學習中,慢慢變成了認可的聲音。
這得益於釣魚亭村成立的“村務學社”。
在1989年底,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董吾正提出“學習日”製度。時間定在每月的農歷十八,村兩委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必須聚一塊,圍繞村務、黨務和全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就民間糾紛和信訪隱患等進行分析和研究。
不久,學習會有了自己的名字——“釣魚亭村務學社”。
老支書周明初擔任組長,負責監督社員的通知、出勤和學習記錄。老周回憶起“村務學社”的點滴經歷時,感慨不已。他告訴記者,以前,因為自然村分散,通訊落後,在學習會的頭天晚上,他都得打著手電筒,挨家挨戶通知過去。
現在方便了,每月農歷十八快到時,老周預先發個信息提醒一下,組員就會自覺準時到會。他說,這麼多年,也很少有人無故缺席,有特殊情況,他們都會寫請假條。
“村務學社”裏討論的問題,關乎的是村民的利益。在村裏建垃圾填埋場,就是在“村務學社”的討論聲中產生的。
在那年的“村務學社”學習會上,是否在村裏建垃圾填埋場引起了黨員幹部的熱烈爭論。後來,通過臨海市政府和街道的耐心解釋,經過專家在學習日的反復講解,村幹部和村民思想逐漸得到統一。
最終,釣魚亭村接納了垃圾場這一特殊的“媳婦”。
“村務學社”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年,經過多方論證,臨海決定投資數億元,將釣魚亭垃圾填埋場建成更大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不行,垃圾放村裏燃燒,那不臭死。”
“焚燒垃圾對人體有害,我不答應。”
……這一次,在“村務學社”上,組員們爭論的火藥味更濃了,連組長老周也想不通。涉及到家裏的半畝橘子,他也不願意搬遷。
“繼續填埋,還是焚燒,必須做出選擇!”說起那場劇烈爭論,董吾正把功勞記到“村務學社”上。他回憶說,當時,在街道組織下,“村務學社”增加了多次學習日,一邊聆聽專家的現場講解,一邊到上海、溫州學習,理解垃圾焚燒發電對環境帶來的好處。“最後,通過學習,幹部思想通了,再做村民思想就有底了。”
垃圾焚燒廠在爭議聲建成、投產,於去年正式發電。
但是,也隨之產生了一個遺留問題:焚燒後的廢渣該如何處理?
據了解,目前,發電廠每天燒掉近700噸垃圾,會產生200噸的廢渣。
“今年開始,處理廢渣成了學習社議論、研討的話題。”董吾正說,一開始,臨海有關部門讓釣魚亭村再出租15畝地,騰出空地放置廢渣。結果,遭到了大家的拒絕。
後來,有人在學習會上出了點子:可以將垃圾廢渣做成磚頭,用於建設。
接著,在經過試驗,形成一致意見後,村裏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申請。如果項目可行,村裏決定投資70余萬元,延伸垃圾產業鏈。記者在靈江邊看到,經過多次試驗,試產的磚頭正在烈日下硬化,樣品也正送往相關部門檢測。
“項目應該能成,不僅完善垃圾的循環經濟,也解決村裏一部分人就業。”村委會主任周人朋對此信心十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通過“村務學社”破解難題,促進產業發展,化解基層矛盾,釣魚亭村類似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村務學社”已在臨海推廣年來,“村務學社”到底都在學些什麼?
村支書董吾正用三個“結合”回答了記者的疑惑。
他介紹說,一是將學習形式與落實村務結合,即通過座談、播放電教片、邀請專家面授及外出考察等形式,對黨員幹部在各個發展時期,培訓實用技術;二是將體察民情與民主決策結合,每逢學習日,組員都會就村中最近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拿到“桌面上”討論,最後形成決策;三是把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結合,譬如關於如何解決村裏的剩余勞動力,通過學習會,廣開思路,竭力引進六七家企業進村落戶,解決村民就業,讓失土農民“離土不離鄉”。
“這裏成了大家的學習點、充電點和交流點。”邵家渡街道主任賴澤民說,實踐證明,“村務學社”能幫助黨員幹部理清思路,帶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平臺。
與此同時,以釣魚亭村發端的“村務學社”受到省市領導贊肯和省內外媒體關註,而且不斷得以創新推廣。
據介紹,在臨海許多鄉鎮,類似於“村務學社”的“黨員學習社”、“村務議事堂”、“民生會客廳”等學用一體的新型載體,發揮黨組織的學習傳統,正逐步形成黨員學習日、村民辦事日、村務議事日和集體破難日等村級學習型組織,推進了臨海新農村建設。
記者從臨海組織部門了解到,截止到目前,臨海已建立了100多個“村務學社”,且每個學社都建立了“民生會客廳”,方便黨員幹部與群眾談心,開展思想疏導和矛盾調解,進行政策咨詢和事務代辦等。
同時,各“村務學社”還專門組建黨員服務團,面對面接待群眾,及時化解矛盾。“這樣以定點、定時、定人的方式,聽民聲,解民憂,效果事半功倍。”賴澤民說。據了解,今年3月以來,僅邵家渡街道,就有30多家“民生會客廳”開展5期200多人次的組織會客活動,為60多名農戶解答130個疑問,為群眾實地解決了28項實際困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