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產養殖的發展,水產養殖戶追求高產,養殖密度逐漸增大,投料量也逐漸增加,水體負荷日漸增大,尤其是底部有機質積累較多,尤其是溫度較高的夏季,往往形成水體分層較為嚴重,這樣,導致底部有機質腐敗、氧化,形成各種有害物質,底部環境往往是處於極度缺氧的狀態,氧債不斷加大。
常規情況下,我們的觀念都是,先殺蟲,後消毒,主要思路是,寄生蟲寄生,對於鰓絲造成破壞,最後導致鰓絲腫脹,引起爛鰓,殺不死蟲,就算是殺菌再徹底,效果依舊不明顯,所以,一貫的做法就是,把殺蟲排在第一位。
但是,由於當前的養殖密度逐漸增大,投餵量逐漸增多,底部有機質積累較多,加上池塘底部極端的氧債環境,迫使水體還原性不斷加大,一般情況下,認為以上水體還原性是很強的,氧化還原電位是很低的,在這種環境下,首先,魚類的體質是極其脆弱的,尤其是肝膽問題較為嚴重,免疫力下降,使用殺蟲劑本身對於魚類是不利的,有時候過大劑量使用殺蟲劑,更會加大對於魚類的應激性反應,導致魚類出現應激性死亡。其次,任何殺蟲劑或者消毒的使用,很大一部分會抵消水體還原狀態,提高水體氧化還原電位,這樣,就會使得殺蟲劑實際使用劑量不能滿足殺蟲需要,使得殺蟲效果減弱。第三,很多情況下,引起魚類爛鰓的關鍵因素包括:水體環境和寄生蟲寄生,所以,如果寄生蟲不能被很好的殺死,最後導致爛鰓病無法痊愈,這也是魚類疾病難以控製的關鍵所在。
根據以上分析,本人認為,按照當前的水體環境和養殖思路來看,盡可能消除水體還原狀態並提高水體氧化還原電位,是殺蟲消毒前應該做的首要工作,一般的消毒劑都是帶有氧化性質的,所以,在殺蟲前處理水質,或者提前殺菌,可能對於殺蟲的效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魚類體質較差,會分泌大量的粘液來保護自己,過多的粘液又會影響殺蟲消毒效果,處理水環境,或者盡可能的采用氧化劑,一方面可以盡量消除影響用藥的各種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對於魚類的刺激性和應激性會減少,第三方面,魚類出現寄生蟲感染,肯定也會有細菌繼發感染,治病放在前面,可能對於魚類體質的恢復起到很好的作用。
先殺菌後殺蟲,可以對於殺蟲起到增效作用,實際上殺蟲消毒只不過是一前一後的問題,並不影響殺菌的效果,但是,先殺菌,對於疾病防控更有優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