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八月十五螃蟹就能上市了,現在正處於生長階段,9月份開始育肥。”近日,磴口縣灃源黃河生態漁場負責人張維軍告訴記者:“今年投放優質鯉魚、草魚、鯽魚、鱅魚、鰱魚、螃蟹苗及大規格優質草魚、黃河鯉等魚種40多萬斤,年產各種魚類200來萬斤,預計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這是磴口縣有效利用水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打造沿黃生態經濟鏈取得的結果。
 

全縣三個漁場創造產值 2697萬元 磴口縣灃源黃河生態漁場

    灃源黃河生態漁場是由磴口縣灃源水產漁業養殖有限公司於2011年建成的我市上規模的漁業標準化池塘養殖基地,是磴口縣積極實施自治區農牧業廳“雙十萬”(指在“十二五”期間,全區新挖魚池10萬畝,改造舊池塘10萬畝)工程項目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市在低窪鹽堿地上建設“菜籃子”工程項目——水產健康養殖場的重要示範基地。

    磴口縣緊靠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水資源豐富,宜漁水面多屬天然水域,水質好、周邊無廢水和城市汙水的流入,12.6萬畝的宜漁總水面和7.7萬畝的可開發宜漁荒地為該縣發展生態漁業、綠色漁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磴口縣依托豐富的漁業資源、旅遊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創建了納林湖、灃源生態漁場兩個健康養殖場和一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勾心廟漁場。

    磴口縣的水產養殖業已由過去傳統的池塘養魚、湖泊捕撈、生產蘆葦為主的單一養殖模式發展成為現在的多種養殖模式相結合、多品種魚科學搭配混養模式。建成了10多個集漁業科技示範、休閑垂釣、觀光度假、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漁業科技與休閑漁業養殖場,水產養殖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漁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也大幅提高,水產品總量達到1530噸,漁業總產值2697萬元,水產養殖業逐步成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產業。

    磴口縣在發展水產養殖業的同時,也不忘保護湖泊水域生物資源,在7月28日舉辦的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行動上,12000斤鯉魚、草魚、花白鰱魚的魚苗被投放到納林湖中,讓湖水更清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