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季節是水產動物發病的高峰期,甲魚也不例外。白底板病是甲魚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緩慢,潛伏期長,不易控製,傳染極快,死亡率高,已成為泗洪縣甲魚養殖最具威脅的病害之一。
甲魚白底板病病原主要包括細菌和病毒兩類,細菌主要為嗜水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氏菌、普通變形桿菌等;病毒主要為虹彩病毒、彈狀病毒、類呼腸弧病毒等。常見的是由細菌引起的,最多的為嗜水氣單胞菌,其癥狀主要是:四肢無力,浮於水面,易捕捉;體表完好無損,腹板失血變白,解剖時只有少量血液或無血液流出,胃、腸道出血,肝臟腫大發黑,部分有腹水。
甲魚白底板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
1、飼料營養不均衡、不新鮮、變質。顆粒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維生素缺乏,甲魚消化系統負擔過重,抵抗力低下;動物內臟和冰鮮魚等鮮飼料含有病菌或寄生蟲,直接將病菌帶入甲魚體內。
2、養殖水環境惡化。水源受到汙染、飼料沈底腐爛、濫用藥物等造成養殖水環境惡化,造成甲魚免疫功能失調,內臟器官發生病變,如肝臟壞死或肝硬化等。
3、日常管理不善。投餌量沒有根據天氣、溫度變化而作適當的調整,甲魚吃食過量,造成消化不良,免疫力降低;底泥清淤不徹底,排汙設施不完善,有害物質滋生,影響甲魚正常生活。
由於該病傳播快、死亡大、治愈難,應以防為主,加強健康管理。
1、註重親本選育,提高苗種免疫力 盡可能選用野生甲魚作親本,建立科學的繁育體系,保證甲魚後代體質健壯,免疫力強。
2、使用健康的飼料,避免病從口入 選擇和使用優質的、最適蛋白含量( 22~36 %)的顆粒飼料,避免使用腐敗的動物內臟和冰鮮魚作飼料,鮮飼料購買時需經過檢測方可使用。
3、嚴格水質管理,降低發病概率 調控好水體環境,為甲魚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少和預防疾病的發生。建議采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每月3次,每次25斤/畝/米水深。
4、藥物治療,註重生態 甲魚發病時可采用內服氧氟沙星(1公斤甲魚餵食3g),並配合維生素及保肝藥同時投餵,提高甲魚免疫力;另可全池潑灑碘富、甲苯溴胺或戊二醛殺滅病菌,交替使用,連用3天。忌用刺激性大,安全濃度小的消毒劑(如漂白粉、強氯精、二氧化氯、生石灰),以免對甲魚造成大的刺激,加快死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