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凈水生長,不投食無餌養殖,三年生長周期,營養價值高,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因性情兇猛,曾一度被列為敵害魚種;因營養價值高,每斤售價超百元;因養殖不易且多發病,此魚多年來藏在深閨人未識——黃龍鱖魚作為十堰市張灣區黃龍水庫的珍稀魚種,日前被列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水中貴族:黃龍鱖魚

    魚中貴族

    黃龍鎮堰石村是庫區村,有10個村民小組,204戶村民散居在黃龍大壩兩旁的半山坡上。1969年黃龍大壩建成以後,堰石村與外界只有水路相通。

    在黃龍大壩乘船西行1小時,進入黃龍鎮堰石村腹地,這裏是黃龍鱖魚的養殖基地。庫區岸邊的水面上,散落著一個個網箱。村支書張昌順介紹,黃龍大壩加高時,村民搬遷到半山上,土地淹沒了,300多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剩下村民靠養魚和打魚為生。

    在村民王林澤的網箱裏,一條鱖魚被撈起來。仔細打量,這條魚身上呈現不規則黑褐斑,底紋金黃色,口大唇薄,下顎明顯長於上顎,帶有尖刺的背鰭在受到驚嚇後聳起。魚嘴張開時,可見一排鋒利細密的小齒……

    “這就是我們這兒的寶貝——黃龍鱖魚。”同行的張灣區農業局局長魏照豈說,黃龍鱖魚是天然魚種,可謂魚中“貴族”,生長周期為3年,目前人工繁育尚未突破。

    相比之下,黃龍鱖魚屬於比較兇猛的魚類,除了粗大的脊骨和主刺,沒有細刺,吃起來味道鮮美,產婦催奶效果特別好。黃龍鱖魚只在黃龍灘庫區生長,天然無公害,營養價值高,市場價格已達到每公斤240元,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富農密碼

    據了解,早在清末明初,黃龍灘水域就生長有較多的鱖魚。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標本陳列室,至今保存著1953年至1957年的鱖魚標本5個,1976年至1980年斑鱖標本6個,產地均為湖北丹江口漢水水系。

    自黃龍灘大壩建成後,當初被列為物產之一的堵河鱖魚在庫區特定水域自然生長,形成現今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黃龍鱖魚。

    王林澤告訴記者,他的父輩在庫區捕魚時,時常能打撈到黃龍鱖魚,那時一撈到就拿去賣或自己吃,沒人想到把它養起來,到他這輩漁民才想到養殖黃龍鱖魚。

    魏照豈說,黃龍鱖魚對水質環境要求苛刻,需凈水,無汙染。村民從市場商機中看到黃龍鱖魚的潛力,開始從河裏捕捉小鱖魚放入網箱養殖,鱖魚靠吃活魚活蝦為生,屬於無餌養殖。近年來,張灣區在“技術單位+專業合作社+養殖漁戶”模式運作下,開展黃龍鱖魚養殖技術標準的研發與示範工作,逐步擴大黃龍鱖魚養殖規模。

    如今,堰石村有養殖大戶43家156人,技術服務人員達18人,養殖水域面積500公頃,養殖規模85萬尾,年產量達220噸,實現年產值4000多萬元。時下,堰石村正將黃龍鱖魚作為主導產業,引導漁民找到致富增收的“密碼”。

    生態名片

    丹江口翹嘴魚白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成為丹江口人的財富,這給了張灣人以啟示,黃龍鱖魚所具備的獨特品質,同樣可以打造地域品牌,讓其造福庫區百姓。

    去年初,張灣區農業局向農業部提出申請,對黃龍鱖魚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一年多來,經國家、省、市三級專家的嚴謹工作,黃龍鱖魚成為2013年首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這樣一來,十堰“東有丹江口翹嘴魚白,西有張灣黃龍鱖魚”,可謂“雙劍合璧”。據悉,十堰市同時擁有兩種活體魚類的國家“地標”稱謂,在全國都屬罕見。

    黃龍鱖魚的品質獲得市場認同,來自京津滬地區的客戶源源不斷。堰石村一位叫黃斌的養殖大戶,專門養殖黃龍鱖魚,去年向北京銷售黃龍鱖魚12萬尾,效益可觀。

    魏照豈說,在張灣區只有堰石村才是黃龍鱖魚最佳養殖地,區裏將以黃龍鱖魚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為契機,宣傳包裝“黃龍鱖魚”,讓它走得更遠,使其成為當地百姓增收的加速器。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