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生態漁業:從以水養魚到「減漁養水」

曾經是“一湖醬油湯”的南四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之處,水質的好壞關系東線工程的成敗,東線工程選了一條極為艱難的路。一個十年的周期,功夫不負有心人,關於南四湖水質的捷報頻傳。

在南四湖地區大力開展退耕還濕、退漁還湖,依托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環湖沿河大生態帶,尤其作為沿湖的20余萬漁民,由“以水養魚”到“減漁養水”,堅持生態漁業建設,這條路走得十分堅決而雄壯。南四湖上在發生著什麼?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失湖漁民,陸居尋求新生活

永勝北村是微山湖區一個典型的漁業村。劉培雪是永勝北村2組的村民,2012年3月前,她的外塘(指湖面上)網圍養殖面積達200畝以上。“雖然每年行情不一樣,還是能夠凈賺10萬元左右,好的年份能夠賺到12萬。”劉培雪挺樸實地對記者說,“俺不知道養魚蟹對湖水有汙染,村裏說上級不讓養了,俺聽懂了,去年3月份就開始拆了,一點也沒有留”。

失漁後,劉陪雪和丈夫賣掉了住家船,到永勝社區買了一套117平米的商品房,開始了陸居生活。丈夫經村裏介紹另創業,去了正在建設中的永勝煤礦打工,她在家做起了全職太太。

“永北村外塘網圍養殖的面積2012年3月前已經發展到20000多畝,後來壓縮到3000畝,這個數字和社區裏的永南、微西、渭河其它3個村一樣,每個村都是從200多家外塘養殖戶縮小到40多家或者50多家養殖戶。”永勝北村黨支部書記劉林舉激動地對記者說,“這一切都是為了支持南水北調工程,也是為了我們的美麗中國”。

19萬畝網圍,正式撤離大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四湖漁民在湖裏養殖、捕撈,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給大湖的平靜帶來了不安定因素。

“原來,通過google地圖看南四湖衛星照片,很多區域就像密密麻麻的地面,很少能看到連片的大湖,而那些所謂的地面,實際上就是網箱和網圍。”微山當地的一位居民坦言。

記者走訪了解到,如今的南四湖,已從原來網圍、網箱隨意而行的狀況,變為了到處是視野寬闊的一片湖光美色。“我們保留規範了8萬畝網箱和網圍,實行集中規範養殖的方式,同時清除湖面網箱網圍養殖面積19萬畝。”微山漁管委負責人告訴記者,沒有什麼強製性措施,只是一紙公告,很多漁民識大體、顧大局,他們揮淚撤了網箱,回歸陸地,開始適應新的生活。

生態漁業並非禁了漁業生產。早在2012年,濟寧市政府就邀請相關漁業及環保專家,製定了《南四湖漁業功能區劃與養殖總量控製規劃》,其中,規定了常年禁漁區、生態修復區及生態養殖區等。同時要求,河蟹生長期內全部投餵湖中天然餌料生物,養魚區開展非投餌性魚類養殖。

現代漁業體系,逐步形成

1日上午,在微山縣魯橋鎮七村,已經養殖烏鱧很多年的村民老張翹首望著,而在村口,烏鱧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正在進行之中,改造完成後,他能分到一個大約5畝大小的池塘,比他現在的池塘要大上一倍多。

現場,一臺臺挖掘機正在忙碌著,一個個大小在5畝左右的池塘已現雛形。村民史孝安告訴記者,未來,這裏也將有他的一片池塘。而現在,他在舊池塘裏養殖的烏鱧,市場行情還不錯,每斤能賣到10元左右,今後用上新池塘,不僅養殖面積增大了,還將獲得技術、銷售等諸多方面的支持,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微山縣副縣長刁雲強介紹,魯橋鎮有養殖烏鱧的傳統,被稱作烏鱧之鄉,在這裏很多村民都自己挖池塘養殖烏鱧,但是由於是各自為戰,池塘有大有小,而且很多養殖廢水都是直接排進大湖,造成汙染。“這只是其中一個試點,近500多個新池塘,將給當地村民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自今年起,計劃利用5年左右時間,微山將在南四湖沿湖改造建設40萬畝標準化池塘,規劃為生態養殖區、濕地凈化區等功能區,構建完善的池塘-濕地生態循環養殖系統,最終建成南四湖湖區生態清潔型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