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如、譚坤妹:這對六旬夫妻唯一的家當就是一條木船,原本在岸上一座30來平方米的磚瓦房已經讓給兒子住了。能出海的日子,他們開著“公婆艇”早晨6點就去打魚,幸運的話,每天能賺到一兩百元。

目前我們保持微薄盈利,但這對漁民來說,是希望的火種。今後我們要把這個牌子做響,到時候新灣的漁民就不用擔心魚的銷售問題了。———虎門漁家水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柏森

南都訊 在珠三角工業化浪潮席卷之下,珠江口一帶的海水被大肆汙染。魚類大量消失,漁民曾經的富裕也成為往事。新灣社區作為漁民的聚居地,雖地處天下第一鎮的虎門,生存境遇卻每況愈下,成為東莞最貧困的社區之一。由於年輕一代無人打魚,現有的漁民成為東莞末代疍家人。面對當下的困境,漁民們將何去何從?

水上終老

4月9日,距今年的休漁期還有一個多月,但因海上風大,漁民們不得不停止出海,將船停泊在新灣舊漁港。63歲的吳福如赤膊坐在船上,老伴譚坤妹在一旁麻利地編織著漁網。

去年下半年,東莞理工學院一名大四學生,導演拍攝了一部記錄新灣漁民生活的紀錄片《沈漁》,在全國範圍內火了。片中主角———吳福如和譚坤妹夫婦也成了新灣漁港的明星人物。記者一來,漁民們就喊“福如”,吳福如夫婦倆則一如既往憨厚地笑著。

一條小木船,就是吳福如夫婦唯一的家當,他們吃住都在船上。“搞一年算一年,在這裏等死了。”黝黑的吳福如此嘆息道,他已經認命了。他們本來在岸上有一座30來平方米的磚瓦房,但早就騰出來給岸上生活的兒子。有時兒子混得不如意,他們還得用養老金接濟一下。

在新灣,像吳福如夫婦這樣開著“公婆艇”打魚的漁民,還有數百人。據了解,他們平時習慣於水上漂泊的生活,大部分人在岸上沒有一寸土地,即便有些漁民擁有土地,一般也只是30到50平方米的舊磚瓦房。

沒有土地的漁民,多半只能選擇在船上終老一生。“公婆艇”一般每天早上6點左右出海捕魚,中午11點左右返回,後半天的工作就是賣魚和清理漁網。幸運的話,公婆倆一天可以賣到一兩百元的收入;運氣不好的話,一網下去撈到的全是垃圾,還得花費更多的工夫修整漁網。尤其到了休漁期,漁民們只好靠啃積蓄度過數月。

漁民們平時的生活也極其簡單,新灣舊漁港停泊區搭建了一個水泥平臺,漁民們休息的時間大部分用來修理漁網,有閑暇的可在平臺上看看電視,或者打打牌。他們除了出海,很少離開這個漁港。

上岸謀生

相比“公婆艇”而言,曾經開大船的漁民,在面對無魚的窘境時,更多的選擇上岸謀生,梁柏森便是其中一例。他如今是虎門漁家水產品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梁柏森回憶,上世紀80年代打魚特別賺錢,而且很多漁民順帶著從香港“走私”一點貨物來倒賣,這讓岸上的打工者羨慕不已。但到了90年代,打魚的路子越來越窄,近海區很難打到魚。梁柏森從那時起開始做海上交易,他在海上收購其他漁民打到的魚,質量較好的轉手賣到香港,偶爾也自己出海打魚。

2006年之後,梁柏森的漁船到期,他從此上岸開店,做水產生意。2011年,借著東莞市供銷社的扶貧政策,新灣開始申請註冊“新灣漁家”水產品品牌,梁柏森受聘為新灣社區合作社經理。今年初,“新灣漁家”品牌註冊成功,並在虎門新灣建設路97號開出了第一家集體經營的水產品商場。

“我們的水產品品質絕對過硬,現在正在申請Q S認證。”梁柏森介紹說,“新灣漁家”系列產品一推出市場便大受好評,春節期間更成為市民探親送禮的首選,節日期間銷售量較平日激增3倍。“目前我們保持微薄盈利,但這對漁民來說,是希望的火種。今後我們要把這個牌子做響,到時候新灣的漁民就不用擔心魚的銷售問題了。”

梁柏森還說,他們目前已多次前往汕頭和湛江一帶調研,並向當地漁民推介“新灣漁家”品牌,目前已有當地漁民答應將優質的水產銷售到新灣。梁柏森最大的希望,就是將新灣社區打造成遠近馳名的水產品集散地,到那時新灣漁民發展的路子將更加寬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