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遊客的到來,鴨公島上已經建了簡易的碼頭,新植了椰子樹。太陽能電池板不久前裝了起來,足夠供應島上的用電,自來水管在地上也架設了起來,甚至還多了一個流動的邊防派出所,保證遊客安全。
不過,直到西沙開航,漁民們才對即將到來的改變有清晰的概念——阿任鄰居木桿上掛著的大魷魚,全被遊客買走了,平均一條60元。在遊客看來賣得一點兒也不貴,還是純天然的,而且是西沙的,獨一無二。漁民則只能遺憾沒有備足貨。
鴨公島上的漁民已經參與到了西沙旅遊的配套工作中,他們懂航海,更懂這片海域,於是,接遊客上島的小艇就由漁民來開,潛水也由漁民提供一些幫助。
阿任還不知道現在給他們開多少錢的工資,但閑著也是閑著,這也算是一個副業,而且很符合當初的構想:讓漁民也能從西沙旅遊的盈利中分一杯羹。
阿任說,鴨公島已經開始限製常住漁民的數量。旅遊的潛在市場正在向這裏打開,不過,阿任還不知道該如何抓住這個機會。
這一切顯然還跟不上西沙旅遊的步伐。4月29日,海南省省長助理陸誌遠上島後,給鴨公島的葉支書交代,漁民思想應盡快轉變過來,把鴨公島開發好,盡快樹立其在西沙旅遊中的標桿地位。
面對島上不時散落的煙頭,陸誌遠覺得既然對遊客都有嚴格的環保要求,漁民更應該自覺保護島上環境,“煙頭不能再扔了,要把保護環境當成保護自己生命一樣重要。”
“島上得鋪一條木棧道。”陸誌遠說,這樣遊客上島後至少不用走在沙礫和碎珊瑚上,不然,地上的珊瑚還不夠遊客撿走的。
對鴨公島現在的潛水項目,陸誌遠覺得還不太適合老人和孩子的需求,應該將村子外的泄湖進行開發,並通過人工種植珊瑚,保證其原生態。
葉支書連連應諾,陸誌遠卻還有更高的期盼。他希望島上的漁民能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公司搞經營,比如做一夜遊,家家戶戶準備一兩個房間給遊客住。在這裏,有天涯明月,再暢談人生,“住一晚五六百都不會覺得貴。”
甚至還有遊客給漁民們出主意,既然漁民的東西這麼搶手,那就出海把打回來的魚專供給遊客,肯定會賺不少錢。甚至都不用親自去打魚了,可以考慮從海口把魚拉到鴨公島來賣,就像不少地方的旅遊市場一樣。
阿任還想不到這麼多,遊客想要他家的硨磲貝,他就拱手送人。他還忍得了島上的生活,而出海打魚的經歷,從他口裏說出來,則充滿了各種驚喜,指不定就會有大收獲,捉到稀有的魚類、大個的海參。
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打魚養家。休漁期6月份就要到了,等回到岸上、回到家裏,就籌劃著和女朋友結婚。弟弟阿澤說,那時說不定還有遊客要過來呢。
但這個村子很快就要面臨更大的改變,而最迫切的,陸誌遠已經提出來了,他覺得那些破舊的房子至少該改造一下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