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無序、無度,粗放式開發,近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岸線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溢油事故頻繁、海洋食品安全隱患等問題突出,嚴重製約著中國海洋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這是今天《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中揭示的。

過半以上海岸線為人工

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岸線達18000千米,但由於大規模圍填海工程消耗了大量的天然海岸線、公共可利用海岸線等稀缺資源,全國超過一半以上的海岸線已為人工岸線。岸線人工化造成自然景觀破壞,濱海濕地喪失,海灣和河口納潮量降低,使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近岸海域生態服務功能嚴重受損,防災減災能力降低。

此外,由於缺乏應有的統籌規劃,沿海各地臨港工業、交通運輸等項目一哄而上,從渤海灣到北部灣,大型石油化工、港口碼頭項目競相上馬,臨港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在地方短期利益驅動下,岸線使用管理不夠科學合理,利用混亂,造成臨港工業、港口碼頭等重復建設、無序規劃,岸線資源粗放式管理,難以發揮中國沿海地區岸線資源的整體功能。

漁業生物資源急劇減少

報告稱,由於我國海洋漁業開發利用過度,漁業種群再生能力下降,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受到製約。

據介紹,隨著我國海洋捕撈船只數量持續大量增加,捕撈強度超過了資源再生能力。傳統漁業種類消失,部分漁業種類資源枯竭,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等底層和近底層魚類資源已嚴重衰退。優質魚類占總漁獲量的比例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5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漁業生物資源急劇減少,面臨毀滅性災難。

此外,漁具選擇性不足,對漁業資源破壞力大的漁具在中國海洋漁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特別是拖網與定置網的產量約占總產量的2/3。這兩種作業方式對漁業資源及其漁場環境產生極大破壞。由於70%-80%的機動漁船都是小型漁船,作業範圍局限於近岸海域,對近岸漁業的破壞也極大。

缺乏海洋食品風險評估

報告還指出,近年來,近海捕撈漁業潛力的消耗以及海水汙染對棲息地的沖擊,使天然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愈加突出。各類汙染物經由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富集到海洋生物體內,不僅打破了海洋生態系統原有的物質能量循環,而且降低了海洋生物生產的質量,難降解、高毒性物質在循環過程中易於積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海水池塘養殖、灘塗養殖片面追求產量和規模,大量投餌、濫用抗生素、開發過度、養殖量嚴重超出其養殖容量,養殖個體小型化、產品質量下降。

此外,食品加工過程不規範,加工工藝和衛生條件難以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運輸、儲藏等流通環節也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特別是中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與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專門海洋食品風險評估機構和專門隊伍,在風險評估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如何確保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足量、合理、安全地供給海水產品,成為新問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