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和大規模引入外來魚類,被認為是導致滇池土著魚類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盡管土著魚類和外來魚類都共同面臨著數量和種群銳減的現實,但紅鰭鲌的異軍突起,還是為脆弱的滇池生態平衡敲響了警鐘。根據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滇池魚類資源量調查報告,紅鰭鲌以近2000噸的數量在滇池水體中“傲視群雄”,昆明市滇管局漁業行政執法處有意在年內對生長繁殖過量的紅鰭鲌“痛下殺手”。

滇池土著魚類僅剩5種

自1958年以來,在未經嚴格科學論證的情況下,滇池先後引進了30種魚類。事後證明,由於外來魚類的加入,土著魚類受到了嚴重的排擠。

近年來,相關部門始終有意控製著有負面影響的外來魚種,如銀魚和蝦。在剛剛塵埃落定的2013年度滇池特殊漁業資源捕撈權出讓過程中,來自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滇池水域內可供捕撈的蝦存有量不到1000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約1/3。而從1985年開始持續捕撈的銀魚,存有量正以每年約50%等量遞減。在去年400噸的基礎上,今年跌至不足200噸,基於此,漁政處暫時停止了今年的銀魚捕撈權拍賣。

漁政處副處長王勇表示,這與滇池漁業資源利用的功能定位發生轉變有關。過去主張發展生產、供給市場,如今對漁業資源的利用,都要優先考慮改善滇池水環境,以及保持生態多樣性。

值得註意的是,滇池水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並不僅僅針對土著魚類。對比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土著魚類從23種減少到5種的同時,當年被引進的外來魚類也從30種銳減至5種。紅鰭鲌、蝦、鰱、鱅和鯉魚成為逃脫優勝劣汰生存法則,迄今活躍在滇池的外來魚類。其中,紅鰭鲌以近2000噸的數量“傲視群雄”。

滇池外來魚類數量增加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無法在流動水體中實現自然繁殖的鰱、鱅魚,近年來分批完成人工增殖,並通過開湖捕撈的形式控製其數量,使種群發展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對於適應能力更強的蝦、鯉魚和紅鰭鲌而言,旺盛的生產繁殖力保障了它們的繁衍生息,人為控製的效果並不明顯。

捕撈紅鰭鲌計劃已納入日程

分析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作出的滇池魚類資源調查報告,王勇的觀點是“喜憂參半”。近幾年來,盡管對銀魚和蝦的控製收效良好,但與此相對應的,則是紅鰭鲌種群數量的擴張。王勇表示,紅鰭鲌增長過快的趨勢,長達三年的封湖禁漁期,給本就基數龐大的紅鰭鲌提供了一個增長的機會。

那麼,在去年已經開湖捕魚的基礎上,紅鰭鲌的數量為何不減反增呢?彭軍認為,由於開湖期間禁止使用機動船,人工捕撈的方式對紅鰭鲌的存量影響並不如預期,加上受到開湖時限、漁民針對性捕撈、魚類分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某些生態因子變化,都使紅鰭鲌的數量增加。

對此,彭軍主張在銀魚和蝦之外,增加對紅鰭鲌的資源總量監測,並且開展針對性的單項資源捕撈,以達到控製種群的目的。王勇對此建議表示贊同,並透露此事已經納入議事日程。如果今年滇池實行全年封湖禁漁,漁政處將會在秋季組織紅鰭鲌專項捕撈。如果滇池開湖捕魚,則視實際捕撈量,決定是否對紅鰭鲌專項捕撈。

紅鰭鲌種群擴張到底有啥危害?

“作為外來物種,放任紅鰭鲌種群擴張對滇池其他魚類資源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彭軍指出,紅鰭鲌幼時攝食浮遊生物,長大後食用小型魚、蝦的卵,盡管它們的存在維系了滇池水體生物鏈的完整,但如果不註重數量控製,有可能對抑製藍藻和其他魚類生存帶來無法預估的影響,並且極易打破脆弱的滇池生態平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