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封湖禁漁期後,太湖昨天正式開捕,3800艘捕撈漁船開始入湖生產。從首日的捕撈生產情況看,由於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太湖水位一直偏低,對太湖銀魚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預計產量為2000噸左右,比去年減產10%。由於放流量的增加,總產量與去年持平,其中,花白鰱和梅鱭魚與去年相比略有增長,白蝦產量略降。
鰱魚大了 十幾斤重的一網能捕好幾條
昨天上午9點半,來自光福漁港村的漁民薛洪東在漫山外太湖水域進行漁籪起網。四五個漁民傾斜著身體,合力拉起漁籪。漁籪越往上拉,魚兒跳得越猛。隨著漁民的一聲口令,網中的魚兒被一兜兜送入了船艙。
“這一網總重量大概1500斤,比去年多了近一倍”,薛洪東喜笑顏開,隨即拎起一條花白鰱說:“像這樣十幾斤重的花白鰱,一網能捕好幾條呢!”從第一網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是花白鰱,個頭和數量均有所增加。此外,以前難得一見的蒙古紅鲌也頻頻入網,規格明顯大了。薛洪東說,一上午捕到了好幾條蒙古紅鲌,規格都不小,其中最大的一條約60厘米長,兩斤多重。
“花白鰱增產得益於增殖放流”,省太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沈振華說,今年初太湖漁管會進一步完善了放流措施,在繼續實施冬放的基礎上,調整了放流點位,使魚種投放更加深入湖中心,加大凈水食藻的效果,同時可避免投放的魚苗進入內河,減少放流損耗。此外,在放流過程中,統一采用活水車運送魚種,通過架設管道的方法將魚種放入湖中,減少了運輸環節,從而提高了放流魚種的成活率。預計花白鰱和草鯿魚產量有所增加,其中,花白鰱產量將增加10%。
銀魚少了 起了10多網才收獲30多斤
離開漁籪,記者來到漁民蔣祥元的漁船上。和薛洪東的漁船不同,這艘漁船兩邊裝有一對巨大的“翅膀”,“翅膀”底部探入水裏。隨著漁船的緩緩前行,魚兒就被網羅進“翅膀”之中,這就是太湖中專門用來捕撈銀魚的飛機網。
蔣祥元昨天早上4點多就開船入湖了,總共起了10多網,一直到10點多,才收獲了30多斤的銀魚。記者看到,每拉起一網,蔣祥元趕緊開始分選,剔除水草和雜魚後,只剩下少許晶瑩剔透的銀魚。“網裏大多是梅鱭魚,銀魚少得可憐,相比去年少了近一半”,蔣祥元無奈地說,今年的收成肯定會受影響。
據沈振華介紹,由於前期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太湖水位一直偏低。太湖庫容量減少影響了魚類生長,首當其沖的便是銀魚。高溫少雨直接影響了水體上層的生態環境,對銀魚生長極為不利。此外,由於梅鱭魚的生物屬性與銀魚相似,今年梅鱭魚產量略有增加,必然會抑製銀魚的生長,生物競爭原理導致銀魚減產。預計今年銀魚產量約2000噸,比去年減少約10%。
身價要跌 沿太湖水產品預計降價20%
與太湖湖面上一樣熱鬧的,還有光福的水產市場。昨天上午,貨車、漁船以及做買賣的人蜂擁而至。不少趕著嘗鮮的市民,趁著開捕首日來購買新鮮水產。記者了解到,開捕首日,花白鰱的收購價格為每斤2元左右,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銀魚的收購價格為每斤9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元左右;白魚的收購價每斤50元左右,與去年基本持平。
水產市場外,“蘇E”開頭的私家車一字排開,停在馬路兩側。市民吳芳告訴記者,平時菜場上賣八九元/斤的花鰱這裏才五六元/斤,還是野生的,回去紅燒味道肯定很好。
根據省太湖漁管辦的前期測定數據,預計今年魚類總產量約4.5萬噸,與去年持平,其中,白魚產量比去年略有增加,規格總體偏大;預計蝦類總產量約1500噸,其中,青蝦產量與去年持平,白蝦產量略有下降。據省太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太湖的全面開捕,沿湖市場的水產品價格預計近期下降20%左右,市民將品嘗到價廉味美的太湖野生魚蝦。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