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神秘的距離,莫過於你就在我眼前,不動聲色地“蒸發”了。

    昨天,記者在浙江大學信電系陳紅勝教授的實驗室,感受到了這種經歷——

    一只魚缸,所有的魚兒都在自由地嬉水,突然有一條小魚,鉆到一個透明的通道裏。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透過魚缸往裏看,魚缸裏的水草,魚缸背後的背景,都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但魚,沒有了。

    陳紅勝團隊完成的這項“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的研究成果,今年10月24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

    陳紅勝團隊研發的“隱身衣”,目前是一個每條邊大約5厘米的六邊形柱狀體,周圍都是普通的有機玻璃,核心的“隱身通道”,由特殊光學玻璃構成。

    這種“隱形衣”,與現實中我們最熟悉的隱形飛機的隱形原理不一樣。實驗室的博士鄭斌告訴記者,它能“控製”光的行走路線——一遇著隱身器,光就自然繞道,那麼在這個器件區域內的物體,就不能被看到了。

    也就是說,假設在隱形飛機的位置,是在雷達和另外一個通訊器之間,隱形飛機把雷達發出的光信號“吞”了,它是能達到“隱形”效果的,但是雷達會發現信號的異常。如果用陳紅勝團隊研發的這種隱形器“套”住飛機,那麼雷達信號只會繞路而行,絲毫不能覺察中間還有架飛機,這下飛機真的能隱形了。

    陳紅勝團隊的成果,大大降低了“隱身衣”的設計和實現難度,團隊將繼續著力研究“隱身衣”的隱身性能,將來這樣的應用都有可能實現。

    鄭斌給記者做了一個演示:激光筆從“隱身衣”的一頭打過去,光束從透明的有機玻璃穿過去,但是到中間的“隱身段”,光就自動拐彎繞行了。沒有光束的“光臨”,但是整個光束,依然能從另外一頭穿出。所以別的部分都能看見,只有中間的部分隱形了。

    目前,浙大信電系的這個實驗室裏,除了這個能放在水中作隱形器的六邊形柱體,另一個也是一個六邊形裝置,個頭更大,可以在空氣中讓物體隱形。曾有只大貓,鉆到隱身通道裏,就這麼眾目睽睽、大搖大擺地“不見了”。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