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新捕獲的魚類是否含有微生物?
 
    食安局:目前一般認為,新捕獲的健康魚類,其組織內部和血液中常常是無菌的。但在魚體表面的黏液中,魚鰓裏以及腸內都存在著微生物。此外,由於季節、漁場、種類的不同,體表所附細菌數有所差異,此外捕捉方式也會影響細菌的數目。例如,用網捕獲到的魚的細菌汙染通常要比鉤捕到的魚高10—100倍。
 
    問:魚類為什麼比肉類更容易腐敗變質?
 
    食安局:在一般情況下,魚類比肉類更易腐敗,這是由於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獲得水產品的方法
 
    魚類在捕獲致死後,不再具有抵抗微生物侵入的能力,微生物可經不同的途徑侵入魚組織。捕獲後的魚一般不立即清洗處理,多數情況下是帶著容易腐敗的內臟和鰓一道進行運輸,由於內臟中腸內蛋白酶作用於腸壁,微生物極易從腸內透出,浸入腹腔的肌肉中,引起腐敗。
 
    2、水產品運輸貯存過程
 
    微生物還常從捕魚、魚的存貯、運輸等過程中所造成的機械傷口侵入魚肉組織,在這些侵入魚體的微生物中,經常有各種腐敗性的微生物。這些腐敗微生物在侵入處和魚體內繁殖分解,其結果是使魚體組織的蛋白質、氨基酸等含氮物分解,產生腐敗臭等異味和有毒物質。
 
    3、魚類自身的問題
 
    魚體自身含水量高(約70%—80%),組織脆弱,魚鱗容易脫落,造成細菌容易從受傷部位侵入,魚體表面的黏液又是細菌良好的培養基,因此微生物可從表皮的黏液侵入魚組織,最容易受到細菌侵入的是魚鰓。再加上魚死後體內酶的作用,使部分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和可溶性含氮物,為腐敗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加速了腐敗過程,很快發生腐敗變質。
 
    問:腌製魚會腐敗變質嗎?
 
    食安局:一般情況下,魚經過腌製以後,能殺滅或抑製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長。但也有少數耐高滲微生物能在25%—35%的鹽環境中生長發育,造成腌製魚品發生赤變腐敗,使魚變為粉紅色,最終引起腐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