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用計放七鷂,霸王自刎烏江邊,亂箭射煞楊七郎,羅成落難成悲傷”(猜一舟山傳統漁業作業方式),謎底是“排鉤釣魚”。謎語為我們展示了昔日漁民的海上作業場景,玄妙神奇中,仿佛為我們拉開了一出出歷史劇的帷幕。
漁民們駕船在灘塗邊的近海海域放“排鉤釣魚”,這是舟山漁民一種奇特的,卻鮮為人知的傳統漁業作業方式,俗稱“放拉鉤”。其獨特之處,在於魚鉤上不穿掛魚餌,純粹借助潮流之力,憑借魚鉤鋒利的尖刺拉(紮)住魚蟹,將其捕獲。
這是一則采用“借典喻事”成謎法門為主,經妙手巧製而成的構思獨特,貼近生活,富含哲理的舟山民間謎語。謎面首句將漁民駕船往海中拋入一枚枚串在一條長綱繩上的“排鉤”的海上作業場景,巧妙地虛構演繹成我國古代“運籌帷幄三秦定,兵法如神十面收”的名將韓信,在使巧計放出一只只捕魚的“鷂”,霎時海上呈現一派鳶飛魚躍的壯觀場面。“七”有數量眾多之寓意,更酷似又尖又彎的“鷂”喙和尖銳的魚“鉤”之形狀。謎中“七鷂”一語雙關,喻指謎底中的“排鉤”其形如“鷂”,且數量眾多,喻意蘊含“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通過狀物謎法的巧妙運用,將“排鉤”形象地比喻成一群機靈的“鷂”,用誇張浪漫的成謎手法,給靜物“排鉤”註入動物的生命活力,化作淩厲狠辣的“鷂”,展翅狩獵於蔚藍的大海。謎中之“鷂”形象栩栩如生,靈性畢現。
第二句中的“霸王”,即西楚霸王項羽。“霸王”最後在“楚漢相爭”中敗下陣來,雖前有渡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他,毅然決然地舉起了一把“自刎”的劍,在“烏江邊”了結一生。謎句“借”用當年“霸王”戰敗“自刎”於“烏江邊”的歷史之“典”,來巧妙比“喻”詮釋那些自己撞上懸浮於海水中的排鉤上的魚蟹的現實之“事”。穿掛在鋒利如利劍的“排鉤”上的魚蟹,恰似那位“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的握劍“自刎”狀。謎句演繹“霸王”悲情,生動逼真,令人嘆息。
第三句擷采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宋將“七郎”楊延嗣單騎於陳家谷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至雁門關見主帥潘仁美搬兵求救,反被潘仁美灌醉綁在陣前樹上,令軍士將他“射煞(舟山方言,意即了結、死去)”。謎中“亂箭”著身的“楊七郎”之慘死,被喻指成“排鉤”上掛著的隨潮流飄動的魚蟹,謎中神形皆變。謎句以虛為實,悲情描述忠義楊家將與被紮住魚蟹的處境何其相似。謎語如泣如訴,激起人們對奸孽之徒的義憤。
最後一句摘取《興唐全傳》中所講述:秦王李世民的那位“胯下閃電白龍駒、手中五鉤神飛亮銀槍”的親信部將“羅成”,身陷淤泥河中“落難”被敵軍亂箭射死,令人頓“成悲傷”之感的典故入謎。謎句借“羅成”身受敵方“亂箭”和己方陣營中小人暗箭的悲壯慘烈的描述,感嘆其命運猶如大海中被“排鉤”紮住的魚蟹。可謂“黯兮慘悴,風悲日曛”,透出一股凜冽砭骨的蕭殺之氣。
謎中演繹據典引史,寓意回互其辭,敘意情連景貫,包蘊密如天衣,喻意宛然如繪。巧妙隱喻了那些隨潮流洄遊,被一只只鋒利無比的“排鉤”拉住的魚蟹。紮在它們身上的一枚枚魚鉤,就像那一支支射入的亂箭。作垂死掙紮的魚蟹,與這三位落難而死的英雄有驚人相似的命運。“擒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的韓信,終因“功高蓋主引殺戮”。
謎語穿越歷史時空,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裏河山的古戰場。觀謎憶史,謎外得神,悵然回首,使人如入刀光劍影,鼓角爭鳴,血雨腥風的古戰場。謎語描述情態逼真,用典自然,喻事寄意,通達傳神,寄托了人們蒼涼悲慨之情思,引人遐思。
綜觀“排鉤釣魚”全謎,它通過漁民傳統漁業生產活動中的一樁尋常事,融進四位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的傳說,引用前人三個典故與謎底穩愜契合,巧布疑陣,使得多少刀光劍影蘊於一謎之間;註入悲情,始得先天氤氳渾淪之大巧。典之淒然悲愴與謎之悲壯震撼渾然交織,借典設喻成佳構,令人觸景生情,發思古之幽情,感悟悲愴之壯美。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