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過後,陽光煦暖。12月22日,在澧水南源的野生大鯢(俗稱娃娃魚)出苗點——桑植縣上洞街鄉院子村,農民向宏建正在翻曬撈苗的網具。

  “今年總共撈苗1620尾,比去年又少了300尾。”向宏建說,近幾年,這裏的野生大鯢魚苗一直在減少。

  出苗點地處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文立華告訴記者,在12月6日至12日出苗期間,保護區臨時聘請向宏建等3位村民,晝夜值守出苗點。

  “保護區過去有多個出苗點,現在僅剩下這一個了。”文立華滿懷憂慮地說。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是比恐龍還早的珍貴“活化石”,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和中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第一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其核心區大部分在桑植縣境內。

  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由於築壩、挖砂、架橋的侵擾,野生大鯢及其生境保護堪憂。

  最後一個出苗點

  從桑植縣城奔澧水源頭,翻山越嶺30多公裏,達到澧水南源的上洞街鄉院子村。

  “這是保護區內的最後一個出苗點,小地名叫馬頭河。”縣漁政站站長張立雲指點著介紹。山頭伸向河中,如馬飲水,故名馬頭河。

  在張立雲的印象中,澧水源頭的南源、中源、北源以前都能自然出苗。中源的河口、北源的芭茅溪,每年可出苗近萬尾,可惜如今已無苗可出。

  沿馬頭河,山環水繞,洞穴幽深。進入洞中,光線從天坑射入,陰河與外河相通,多回水灣,水流緩慢,是大鯢棲息和產卵的最佳場所。

  大鯢一般在8月產卵,孵化的幼苗長到兩厘米以上,於12月上中旬開始遊出洞外,稱為“自然出苗”。

  踩著年年應準的出苗期,保護區組織人手,在洞口張網撈苗,培育成魚再擇水放流。

  據了解,一尾人工繁育的大鯢魚苗,最高價賣到900多元,現在行情低迷,每尾市價400多元。野生大鯢魚苗稀缺,出更高的價錢也難買到。

  馬頭河的山洞,上接天坑,外通明河,有6個出口。記者看到,每個出口都用水泥護砌,並用鋼筋焊死。即使如此,值守人員也要經常巡查,防止有人進洞偷盜大鯢。

  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歐東升帶著記者巡查一遍,從山腳到山頂,2公裏陡峭的山路,荊棘叢生,幾乎緊貼路面爬行,異常艱苦。

  “偷盜娃娃魚手段多樣,令人防不勝防。”歐東升說,至少4次,有人偷偷從天坑下到洞裏,幸虧值守人員及時發現,嚇跑了偷魚賊。

  在保護區,有人慣用“弓釣”放置隱蔽處,非法釣捕大鯢。今年來,保護區管理處與當地漁政部門聯手,開展專項打擊行動,收繳“弓釣”60多張。

  馬頭河地處偏遠。為了保住最後一個野生大鯢出苗點,保護區與大院村簽訂協議,由村裏加派人手,加強值守,每年撈的野生大鯢魚苗,每尾返回村裏30元。

  若非利益均沾,沒有村民的保護,最後一個出苗點也許早已消失。

  生境的三大威脅

  澧水南源,溪河溝壑,深潭眾多,水流清澈。在馬頭河下遊4公裏處,呈現高峽平湖景觀。

  “這就是大建壩。”張立雲介紹,現在澧水南源、北源、中源都建有水電大壩,北源上有三羊溪、金龍電站,中源有千民電站,都在大鯢核心保護區範圍內。

  作為水陸兩棲動物,大鯢適合在10厘米至15厘米深的水域生存。因此,水電大壩對野生大鯢棲息地破壞嚴重。

  漁業高級工程師歐東升解說,大壩蓄水幾十米深,讓大鯢無家可歸;淺水灣變成了高峽平湖,小魚小蝦等大鯢的“口糧”不保;就算在深水僥幸活下來,沒有淺灘產卵,野生大鯢也遭“絕後”。

  沿澧水南源,行至兩河口,這裏是南源和中源的匯合處。記者見到,在寬闊的江面上,兩艘挖砂船正在緊張作業。

  今年7月,不顧保護區的強烈反對,當地相關部門在沒有進行涉保護區環境影響專題評價的情況下,對保護區核心區範圍內的澧水南源、中源、北源等河道采砂權進行了拍賣。

  “河道采砂,危及野生娃娃魚的生存。”歐東升說,很顯然,采砂會破壞大鯢的產卵場、棲息地,挖砂作業讓區域內的野生大鯢驚恐不安。

  穿行在保護區,新修的公路涉水架橋。這對野生大鯢保護而言,也是不利的方面。架橋打樁,危及河岸大鯢幽居的洞穴;廢棄物、噪音、震動,影響大鯢產卵、棲息。

  “野生娃娃魚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態環境優良的標誌。”文立華說,可以理解,“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應放首位。但著眼長遠,優良的生態,其實是發展最大的本錢。保護區內的工程項目建設,應依法采取切實可行的野生大鯢及其生境保護、修復和生態補償措施。

  憂中有喜的是,野生大鯢保護已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最近新上項目申請做涉保護區環境影響專題評價的單位越來越多,並將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大鯢人工放流等修復措施。

  渴盼《規劃》十七年

  兩年前,國家環保部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發現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多處動工,責令山羊溪電站等一批違規項目整改。

  2009年、2010年,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保護管理不到位,受到農業部點名批評。

  作為保護區“一把手”的文立華,說起這些顯得激動:“核心保護區管理不到位,總體規劃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

  沒有總體規劃,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未劃定紅線圖,導致執法難。文立華稱,保護區自1996年成立以來,一直按國務院批復的綜合考察報告進行管理,只有大體框架。“17年來,我們一直渴盼編製詳細的總體規劃。為了一紙規劃,我們反復呼籲做工作。”

  今年,保護區《總體規劃》總算通過政府采購,委托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予以編製。

  11月29日,保護區《總體規劃》編製首次協調會在張家界市召開。圍繞功能區的劃定,各方分歧凸顯。

  按照國家自然保護區條例,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核心區活動。在緩沖區從事科研活動、實驗區開展參觀與旅遊,均應事先申請,並報省級以上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從現狀來看,保護區核心區主要在桑植縣境內。桑植的代表建議,“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經濟發展,兼顧生態保護,《總體規劃》應調整核心區,擴大實驗區。

  省畜牧水產局副局長劉誌忠提出,規劃編製要立足保護區現有的1.4萬公頃總面積不減少,其中核心區不少於三分之一,實驗區不超過三分之一。核心區現在只有3000多公頃,不要再減。

  桑植縣的代表認為,對大鯢的保護應重點地區重點保護,大鯢適溫範圍10℃至28℃,常態的水體條件下,沒有野生大鯢,無需劃為核心區。

  專家認為,不能只看重大鯢這條魚,更要看重環境。要通過對環境、棲息地等生境的修復與保護,讓生態優化,實現野生大鯢自然繁衍,達到種群的恢復。

  通過人工繁殖,桑植縣大鯢存池超過35萬尾,是否意味著大鯢將取消“瀕危物種”的稱號?

  “恰恰相反。”專家稱,存池大鯢雖多,野生大鯢堪憂,瀕危程度並未緩解。沒有優質的野生大鯢親本資源,就不可能繁殖出高質量的大鯢幼苗;缺乏純正血源,物種傳承會日益退化。

  “只有呵護好野生娃娃魚的‘家園’,讓其自然繁衍、優化繁殖,才能真正留住物種,邁向生態文明。”劉誌忠說。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