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馬東張社區康勝水產良種養殖廠將3000余對松江鱸魚轉移到海邊一處深池裏,讓它們在適宜的溫度裏快樂成長,開始孕育新苗,為明年放流入海做準備。目前,膠州灣松江鱸魚已入農業部放流名單。明年育出的第一批魚苗,有望放歸大海裏成海裏“新貴”。海裏捉到“怪魚”開始養殖  昨天下午,記者在康勝水產養殖基地看到,墻上掛著青島海洋與漁業局頒發的“松江鱸魚原種場”牌子,這裏還是中國海洋大學教學科研基地。在南側的養殖場裏,陰暗潮濕的池子裏趴著2000余尾松江鱸魚,工作人員打著手電筒,在池子裏的瓦片底下好不容易捉了十余條松江鱸魚。

山東青島松江鱸魚「待產」放流膠州灣 圖

  據養殖場負責人茍煥昆介紹,三年前,附近的漁民在膠州灣撈上來幾條頭大,看上去有四個鰓的怪魚。當時他正在搞對蝦苗的養殖培育,屬中國海洋大學的一個教學基地。於是,他便找到海洋大學孫教授辨認這是什麼魚種,孫教授一看大喜過望,這是一種較為珍貴的松江鱸魚,這種魚棲於近海,也入淡水,平時以魚蝦等為食,肉質鮮美,鱸魚以松江之鱸最為有名。

  於是,他便專門守在漁碼頭,一看到有此種魚兒,便花高價收購,一條魚由開始時的10元,20元,一直到50元。守候了兩三個月,他共收集了150余條膠州灣裏的松江鱸魚,在海洋大學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開始對這些魚兒進行培育、馴化。成雙成對生長表現“恩愛”

  “這些魚兒非常嬌氣,喜歡生活在陰暗的地方,尤其喜歡趴在石頭底下,我們養殖時,都會放一些瓦片在裏面,讓其鉆在下面遊玩。 ”據養殖場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魚特難養育,非常嬌氣,對溫度、濕度和水的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稍有不慎,魚兒就會“翻肚子”死掉。

  據介紹,這種魚兒一般情況下都是成雙成對地生長,很少有自己單獨出行的。公和母實行“一夫一妻製”,母魚產卵後,便開始了“分工”,母魚便開始當“甩手掌櫃”,不管不問那些漂在水裏的卵泡“孩子”,而公魚卻當起了衛士,在卵泡周圍遊來遊去,惟恐“孩子們”給別的魚兒一口吞下。當然,卵泡也經常會被別的魚偷食。因此,這些卵泡育出率僅達到30%左右,一條魚可產三四千枚卵,但成活率也非常低。當年,成功存池苗種7.8萬尾。目前,養殖場保持5000余對種魚。

  明年有望育出30萬尾魚苗  據中國海洋大學從事魚類繁殖研究的孫教授介紹,膠州灣松江鱸魚人工繁殖的成功,在為青島市奉獻這一水產佳品的同時,又為廣大養殖戶開辟了一條高端高效的養殖新產業,實現了珍惜瀕危物種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

  據了解,隨著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明年,養殖場可培育出約30萬尾松江鱸魚魚苗。屆時,如果這些魚兒能放流在膠州灣裏,一年過後,漁民們有望將其捕撈上岸,市民們也能品嘗到肉質潔白似雪,肥嫩鮮美,少刺無腥的野生松江鱸魚。

  記者 王漢峰小檔案松江鱸魚  膠州灣畔的松江鱸魚是本地獨有的品種,是能兼淡水與海水於一身的兩棲野生品種,屬瀕危國家二級保護魚種,這種魚棲於近海,也入淡水,平時以魚蝦等為食,肉質鮮美。  松江鱸魚的成魚僅十二三厘米,嘴大,體長,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重量在一兩左右。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裏最重的一條松江鱸魚是六兩。魚最明顯的特征是兩側魚鰭非常大,呈扇形,有條紋。鱸魚以松江之鱸最為有名,蘇軾《後赤壁賦》中就有“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語。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