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攀山是人類為了向大自然挑戰而發展出來的運動, 亦是攀爬運動最重要的一環。早期的攀山者,只要能登上山頂便感滿足,所以選擇攀山的路徑都是集中在山群的最弱點,如斜坡、山 、澗谷等較容易的路線。當遇到較困難的路線,如峭壁巖塊等,就無法攀上。但人類不甘被屈服; 尋求更高的挑戰從而嘗試由難度較高的巖壁攀登路線登頂,從中發覺樂趣無窮;因此部分攀山者轉而專門攀爬巖壁,而演變成為今日的攀巖運動,當中包含極高的技術與無窮的知識。

  而另一種攀爬方式,則是攀登者在一些預先設有安全保護設施的天然或人工攀登墻上作攀登,令攀爬者可全心全意專註在攀爬技術的發展。這種活動起源於七十年代,當時一些蘇聯的攀山愛好者,有鑒於戶外攀石往往受天氣影響,而妨礙攀登活動,於是設計了室內人工攀登墻來進行練習。人工攀登墻可設在戶外或戶內,無須長途跋涉遠赴山區,更可隨意調節角度,讓攀爬者控製攀登的難度,使童叟也可享受到攀登的樂趣,打破了年齡的界限。

  由於攀山乃屬於危險性高的運動,故運動員必須攜帶全副安全裝備,包括攀山繩、坐式安全帶、攀爬鞋、活扣和 索等。

  不同的級別體製:

  1、國際攀山聯盟(UIAA)―以數字1―11劃分攀爬的難度等級,可稱為一套標準體製,可是近年已很少采用。

  2、美國―分兩種體製:YDS和NCCS。其中以YDS(Yosemite Decimal System)多為目前國際賽事所采用。

  3、法國―是攀爬運動所用的標準體製。

  4、挪威―UIAA的挪威版本,由5-9共有15個級別。

  5、瑞典―UIAA的瑞典版本,由5-9共有15個級別。

  攀爬的級別:

  專業的攀爬者一般以等級劃分攀爬的技術性難度。但很可惜任何一種級別都只是由攀登一個未有人涉足過的山峰,他便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和經驗為這個山峰提出一個級數指引,供後來者參考;而後來攀登同一山峰的健兒,若發覺原本提供的級數不符,亦有權提出修改。攀爬的難度和級別,始終沒有4一個國際認可的統一標準,各種行行式式的級別體製,大致可按下列因素劃分:

  ・國家 ・巖石的類別 ・攀爬的地區

  ・路線的分別 ・攀爬者

  比賽形式:

  攀山乃屬於第四天的第一項賽事―運動員在麻栗營地須徒手攀登大石崖,然後在大石崖頂利用攀山繩返落地面。在整個攀山的過程中健兒們須運用全身的肌肉,並克服對險峰的害怕,才能臻至完美,直達頂峰。

  國際賽事:

  在攀山運動的發展趨勢方面,目前以法國為首,緊隨的有英國、德國和美國等地,現時攀登運動已被列入冬季奧運會的示範比賽項目;而世界性的攀山組織[國際攀山聯盟]。從1989年開始便策劃和舉辦一連串世界循環賽事。1990年8月,更聯絡亞洲各國的攀山組織,組成亞洲攀登賽事委員會,專為亞洲地區內舉辦及統籌國際攀登賽事,以配合奧於的舉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