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的使用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第二部分:現地用圖
第三部分:圖上規劃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我國地形圖體系構成如下
大比例尺地形圖
比例尺為1:1萬,1:2.5萬,1:5萬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圖
中比例尺地形圖
比例尺為1:10萬,1:25萬的地形圖
小比例尺地形圖
比例尺為1:50萬,1:100萬的地形圖
比例尺為1:1萬,1:2.5萬的地形圖是實測地圖,只有重要區域才繪製,內容最為詳盡具體;
比例尺為1:5萬的地形圖一般根據航拍照片結合實測數據繪製,也有部分完全實測繪製,事野外使用的最基本圖種,是編製中小比例尺地形圖的基礎;
比例尺為1:10萬的地形圖一般是根據1:5萬地形圖繪製的,極少數為實測繪製;
比例尺更小的地圖都是根據比例尺較大的地形圖編繪,對於野外活動用處不大,比例尺為1:100萬的地形圖是地形圖分幅的基礎。
地圖投影
地球的形狀近似於橢球體,表面為不規則曲面
地面上的點的空間位置以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表示
高程是點相對於大地水準面的距離,又叫海拔高度
大地水準面是排除了潮汐和風浪的影響後假象的靜止海平面,延伸穿過陸地構成的封閉曲面,由於地球物質分布不均勻,大地水準面也是不規則曲面
我國大地水準面最初按照1950年至1956年青島驗潮站測定的海平面為準,稱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1987年以後,使用以青島驗潮站1952年至1979年數據重新計算確定的海平面位置,稱為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新基準測得海平面比黃海高程系高29毫米
確定點的位置所用的球面叫參考橢球面,我國使用長半徑為6378245米,短半徑為6356863米的橢球體的表面作為參考橢球面,橢球面上點的投影所在的經度和緯度稱為地理坐標
地圖投影是按照一定要求和方法,把參考橢球面映射於平面之上,球面映射為平面,必然產生變形,變形分為角度變形,長度變形和面積變形
地形圖投影的一般要求是消除角度變形,使經線基本保持直線,使長度變形較小。
常用地圖投影有高斯投影,墨卡托投影和日晷投影
高斯投影主要用於地形圖,特別是大比例尺地圖
墨卡托投影主要用於海圖
日晷投影主要用於極地地區的各種地圖
高斯投影的特征:
中央經線和赤道,投影後為互相垂直的直線,其余經緯線都為曲線,以中央經線為軸,東西對稱,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
中央經線投影後長度不變,其余經線長度增加,距中央經線越遠,增加越多
投影後的面積大於橢球面上的面積
投影後任意兩方向所夾角不變
投影帶劃分
由本初子午線開始 ,由西向東每隔經差6度為一帶,將全球劃分為60帶我國位於13至 23帶,對於北緯20度以上地區,分帶附近長度變形可達1/800
地形圖分幅、編號與圖名
將參考橢球面按照高斯投影帶劃分為60縱列,分別以數字1-60表示,編號方法為由180度經線起自西向東順序編號,自赤道起,向南向北每4度劃分一橫行,共22行,其中每一塊為一幅1:100萬地形圖的實地範圍,圖號前冠以N和S表示北半球和南半球,我國全境位於北半球,故省去N。
1:50萬地圖是將1:100萬實地範圍劃分為4塊
1:25萬地圖是將1:100萬實地範圍劃分為16塊
1:10萬地圖是將1:100萬實地範圍按照經差30分,緯差20分劃分為144塊,圖號為1:100萬地圖圖號加上塊號,1:5萬地圖是將1:10萬地形圖實地範圍按照經差15分,緯差10分劃分為4塊
地形圖編號
1:100萬地形圖的圖號為在分塊中的橫行數加縱列數
例如北京地區某點為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8分,則其所在的1:100萬地形圖圖號為10-50
1:10萬地形圖的圖號為所在1:100萬地形圖圖號加上該圖對應的分塊號,上述點所在圖號為10-50-5
1:5萬地形圖為所在1:10萬地形圖圖號加上該圖的代字,上述點所在圖號為10-50-5-乙(也有用英文字母作代字的,則上述圖號為10-50-5-B )
1:2.5萬地形圖為所在1:5萬地形圖圖號加上該圖的位置號,上述點所在圖號為10-50-5-乙-4
圖名是在每一幅地形圖內,擇一重要地名作為全圖的名字,地形圖邊上一般有標註圖名的拼接示意圖
方位
坐標方位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坐標縱線所指的方位
真方位是經線所指方位
磁方位是指北針所指方位
磁偏角是磁方位與真方位所夾角度
等磁偏線圖是表明磁偏角大小和變化率的地圖
地形圖符號
依比例尺符號,用於表示較大物體,外廓線按照比例尺繪製,怪點位置準確,面積可以量算
半依比例尺符號,用於表示狹長物體,如道路、圍墻、河流等,長度按比例尺繪製,寬度適當放寬
不依比例尺符號,長度和寬度都不按照比例尺繪製,主要用於表示點狀標誌性地物
半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的符號的位置
圖形中有一點的,在該點上
幾何圖形的中心
底部畫有橫線的,在橫線的中心
底部有直角的,在直角頂點
組合圖形,在主圖形的中心
對稱線狀符號,在中心線
不對稱線狀符號,在底線或緣線
房屋符號大於0.3*0.5毫米,為依比例尺符號
寬度0.4毫米以上的道路符號,表示可以通行大型車輛
寬度0.2毫米的道路符號,表示不能通行大型車輛
地貌表示與判讀
等高線是地面上連續高程相等點的連線,相鄰兩條等高線所表示的實地高程差叫等高距
坡度是傾斜地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地形圖下方的坡度尺可用於量算2-6條等高線之間的坡度
判斷地貌應註意的問題
判讀地貌必須在比例尺大於1:10萬的地圖上進行
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地貌變化無法在圖上表示出來
在坡度過陡的情況下,有時製圖會省略首曲線
個別地區等高線可能與實地地貌不符
地貌分類
第二部分:現地用圖
指北針
判斷方向
標定地圖方位
利用指北針標定
利用直長地物標定
利用明顯地形點標定
確定站立點位置
側方交會法
後方交會法
三點交會法
野外簡易測距
已知橫向距離
跳眼法
指北針測距
未知橫向距離
第三部分:圖上行程規劃
路線選擇
選擇距離短,通暢,起伏小,方位物多的路線,註意沿途水源,營地,植被狀況,盡量避免在風口和易形成鋒面雨的山坡長時間行走。
選擇明顯,突出,不易變化的標誌物
在轉彎點必須有明顯的方位物以確定位置
將方位物按照行進方向順序編號,並在圖上明顯標記
路線裏程的計算
用裏程表量讀
經驗修正
用量得的裏程乘以如下修正系數
行進時間計算
坡度對行進速度的影響
海拔2000米以下,每上升300米需要多加一小時,每下降500米需要多加一小時
海拔高度與上升速度
對行進有影響的地形地貌
水系
沼澤泥層深度0.3-0.5米,水潭面積不到總面積20%時,可以大隊通過,水潭面積占總面積20%到50%時,可以單人通過,水潭面積超過總面積50%時,無法通過
河流流速與涉水深度的關系
森林遮障深度,是指從林外向內能看到的最大距離
遮障深度=株距*株距/胸徑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