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多的關於救援的討論,借鑒了其中一些思路,有一些關於救援的想法
文章已經發表在這一期山野
They saw Gods face.I hope,Oh,how I hope,that it was beautiful.
――電影《Into Thin Air》
關於救援
引子
2006年3月3日,意大利都靈舉辦的第三屆滑雪登山世界錦標賽上出現了一次意外的事故:由於積雪很深,坡度很大,運動員在之字形上坡時,橫向切割破壞了雪層,導致雪崩,30多名運動員被埋在雪中。在最短的時間內,直升機迅速趕到,路線裁判、雪崩救援犬、專業的搜救人員全部到位。只見,直升機在空中盤旋搜索,雪崩救援犬在雪崩堆積上來回搜尋,200多名救援人員一字排開,使用雪崩探桿,配合信號接收儀(每個運動員要求佩戴信號發送儀),在可疑地點排查、挖掘。很快所有的運動員都被找到,無一死亡,只有兩名運動員受到輕傷,最重的一名隊員折斷了手臂,一名韓國隊員扭傷了腳。
2005年夏天,中國的三名愛好者攀登阿爾卑斯最高峰勃朗峰時,由於天氣突變,雪深難行,被困在主峰下方的鞍部,進退不得,由於沒有攜帶宿營裝備,前景慘淡。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他們聯系了沙木尼高山救援隊,在不長的等待後,直升飛機降臨,15分鐘後他們返回沙木尼,重回人間。
如果,這一切發生在中國,後果不得而知。但是沒有如果!
最近,山裏接二連三的出事,在網絡上看到很多的討論,也親身經歷了一些救援,在這裏想跳出來說幾句話。
關於直升機
2005年的冬天透著寒意,11月德陽3名山友魂歸田海子,僅僅兩個月以後衡陽的兩名山友也選擇了同樣的歸宿。在這個冬天裏,一群人在山裏艱苦攀登搜尋,還有更多的人在各種載體上展開討論,關於山難,關於救援。
有一個假設總是很眼熟:如果我們有直升機……
在山裏,在事故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事發地點,搜尋幸存者,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幸存者帶離危險地區,進行治療救護。無疑直升機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它的機動、快捷往往能在事態繼續惡化以前,實現救援。
在登山過程中,常見的登山事故有滑墜、雪、冰崩、高山病、掉入裂縫,凍傷,缺氧及過度疲勞造成的全身衰竭等等。其中很多危險,比如雪崩、高山病、衰竭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奪去攀登者的生命,即使擁有直升機,很多時候也只能無功而返。
2005年4月,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伊根(Dr.SeanEgan)在珠峰南側攀登時,由於身體不適,從一號營地返回大本營,並繼續向下撤離以期獲得良好的治療和恢復,4月29日,在下撤途中,心臟病突發,快得來不及等到救援直升機來臨
在歐洲和美國,直升機救援是登山救援的重要形式。在法國沙木尼,高山救援隊的直升機在15分鐘內可以覆蓋整個勃朗峰地區。當我們在攀登的時候,總是能看到直升機在空中忙碌,然後當天報紙上就會登出,哪裏哪裏有攀登者出現問題和救援的結果。然而這也是建立在阿爾卑斯海拔不高,救援隊對山區的地形、氣流、風速了如指掌的前提下實現的。一般來說,直升機的高山反應甚至比人嚴重,頂極的直升機海拔5000米以上飛行也異常困難而危險。低海拔(4000米以下)沒飛過的線路也需要幾天的線路考察時間,在加上山區氣流、地形、風速、雪崩等等因素,直升機的高山救援異常困難而危險。中國幅員遼闊,極高海拔山峰數不勝數,僅僅在西藏,6000米以上的高峰超過3000座,要在如此廣泛的區域進行直升機救援,難如登天!直升機並不是萬能靈藥!
在過去的幾年裏,國內高海拔山難事故日見頻繁:
時間 人數 發生地 類型備註
2006 1月2日 2 田海子山 失蹤
2005 1月2日 2 四姑娘山 雪崩
2005 4月1日 1死2失蹤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二塘溝 雪崩
2005 5月1日 1 啟孜峰 高山病
2005 11月3日 3 田海子山 滑墜
2004 5月3日 1 小雪隆包 失蹤
2003 5月4日 1 松潘雪寶頂 滑墜
2002 5月5日 1 太白 失溫暴風雪中迷失方向
2002 8月13日 5 希夏邦馬峰西峰 雪崩
2001 1 太白 墜落
2001 1 轎子雪山和馬鬃嶺 滑墜
2000 5月 5 玉珠峰 滑墜、失溫
2000 5月 1 珠峰 失溫 閻庚華單人登珠峰
(此非官方統計,統計數據和情況可能存在出入)
仔細去考慮每一次山難,事故的緣起各有不同,而相應的救援也在開展,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參與其中,救援的規模或大或小,然而成功率卻很低,更多的是去處理後事。經歷了其中幾次救援,感受良多,中國不僅僅需要直升機,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中國需要什麽?
面對山難,我們需要的不外乎兩點:全面提升每個登山愛好者的理念、技術;建立高效的救援系統。
攀登在中國,近幾年以一種井噴的狀態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從事這項運動。今年春節期間,在北京桃源仙谷做攀冰培訓,就那麽一塊冰壁下面,有時候會聚集近百人的攀冰愛好者,真是有趨之若鶩的感覺,而在前幾年這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不可否認,登山運動在中國只是一項年輕的運動,人們的理念和技術都不成熟。於是在這種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個現象言必稱“阿式”,對自己的實力認識不足,甚至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去嘗試困難的山峰、路線和攀登。分析近幾年的山難,很多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我們需要努力的發展中國的登山教育,讓人們理解登山作為一項探險運動其中存在的風險;讓人們認識到什麽是安全的,什麽是危險的;讓人們掌握足夠的技術去應對山間遇到的各種情況,處理出現的危險。探險是存在風險的,需要正視探險運動的風險,直升機不是一劑猛藥,全面提升國民的探險意識和技術水平才是標本兼治的良方。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培訓的意義就在於此。現在國內能提供的系統培訓還少之又少,需要特別的關註和重視。
然而,山間環境多變而不可預見,當環境的改變超過登山者承受的能力,危險就會出現,一個快速高效的救援系統就成為必須。
而且,即便是有了完善的救援和成熟的登山民眾,事故甚至是死亡還是會發生的,這正是登山的殘酷一面,誰也不能回避這一點。既然選擇了登山,每一個登山者需要承擔起風險的後果和帶來的責任。
登山運動是一項存在風險的運動,嚴格的培訓認證體系,快速高效的救援體系是此運動健康發展的保障。中國的登山運動正在蓬勃發展,但是我們不可回避其處於初級階段的現實。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並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才能促進此運動的快速發展
他山之石
常去日壇攀巖,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來日壇攀巖的外國人,不管爬的多爛,幾乎都懂得如何去進行保護操作,而中國的愛好者則只有那些經常攀巖的人才能熟練的進行攀登保護。這是一個小小的差異,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很大的不同。關於攀登,他們先從保護,從安全學起,而我們呢?
登山運動在歐洲、在美國發展了幾百年,中間伴隨著無數的危險、事故,甚至血的教訓在挫折中前行。現在,這項運動獲得了民眾廣泛的認可(在法國,登山運動在所有的運動項目中,普及率排名第四),保持著很高的運動和技術水平,擁有全面系統的登山培訓教育系統和快速高效的救援體系。但是他們也是從無到有一步步走過來的,他們做了什麽?對現在的我們,將擁有巨大的借鑒和學習的意義。
在美國,孩子們從小就從學校的探險課程中學習安全的觀念和基本的技能,記得2002年去美國參加救援大會,有一個講座就是關於在小學開展戶外活動安全課程的內容,這個誌願者組織每年定期在每個小學為小孩子提供有趣而實用的課程。比如,去野外穿越,需要帶什麽東西,如果迷路怎麽辦,通過錄相的方式進行教學,非常有意思;在法國,每一所小學都擁有巖壁。法國的高山俱樂部為普通的法國人提供各種層次和等級的攀登技術訓練,法國的高山向導在國際上擁有很高的盛譽,其認證過程是極為苛刻而困難的,這些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向導,通過自己的工作,將正確的觀念和安全帶給每一個顧客。
在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地區,登山者在出發之前需要在山區的登山聯絡點登記備案,麥堅尼的登山聯絡點安裝了可調頻多波段收發機,可接收登山者的求救信號,專人24小時留守。在半山設立救護站,配備專業的救援隊伍,登山季節長期駐守山區。救援工作由當地的國家公園管理,而資金來源於登山者登記費。在美國各個山區,還活躍著很多救援誌願者組織,他們接受過專門的救援和救護培訓,平時做自己的工作,一旦出現情況,就會接到通知,根據個人的時間,自願趕赴救援現場。在法國,登山的救援是免費的,專業的救援隊伍隸屬於軍隊和警察,經費來源於國家,來源於納稅人。
在幾十年前,他們也沒有直升機,可是那些致力於攀登,致力於救援的先驅們又是如何通過努力,克服困難,使這項運動走到現在的地步?研究這個過程,借鑒的意義巨大。
關於國內救援體系的一些設想
鑒於中國特殊的情況,直升機救援在近幾年都不太可能實現。那麽關於救援,我們能做什麽?
1、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建立預警和登記
在一些登山熱門山區設立前哨登山聯絡點頂,登山者在進山之前登記備案。這個要求不是強迫性,是登山者為本身和隊友的安全自願把登山計劃,隊伍資料等備案,以方便救援的開展。
設立緊急情況聯系方法(電話、電臺)
完善收到求救信息後的緊急應對方案
2、組建救援隊伍(專業的,誌願者),進行救援技術、救技術的培訓。
3、資金問題
設立救援基金,廣泛接受捐贈;謀求政府支持;從登山註冊費中分離一部分;被救援者承擔費用;
結語
我們熱愛這項美麗的運動,我們要更安全、更快樂!一切才剛剛開始,沒有齊備的條件,我們一樣要去攀登;沒有直升機,我們一樣要去救援。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腳踏實地,一起努力才能為提高中國的登山水平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