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魚類卻長「馬頭」 水族館海馬存活率已達10%
名氣太響的動物會被人作為模板,來給其它物種命名,我們要說的“馬”,就是個中典型。在南京,也有很多以馬命名的動物。例如南京紅山動物園的河馬,海底世界的海馬,它們都是因為身上的某一特征和馬相似,所以名字中帶有馬。這些動物在南京生活得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
怕冷的河馬用地熱取暖
河馬的英文名是“Hippopotamus”,意思是“河中之馬”。這是因為古希臘人認為它和馬是近親關系,又看到它在水中身形靈活,好似馬兒在草原上一樣,便稱它為“河中之馬”。河馬喜群居,善遊泳,怕冷。它們的皮膚長時間離水會幹裂,而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
南京的冬天比較冷,紅山動物園已經用上地熱、鍋爐以便讓河馬們享受一個溫暖的冬天。一進河馬館,就感覺溫暖如春,起碼有20℃,河馬館池子裏的水也保持一定的溫度。它們算是動物園裏最奢侈的溫暖享受者。
斑馬靠條紋識別同類
“斑馬”是一類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它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和人類的指紋一樣,每只身上的條紋都不一樣。斑馬是草食性動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樹枝、樹葉甚至樹皮也是它們的食物。適應能力較強的消化系統,令斑馬可以在低營養條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動物優勝。
目前在紅山動物園內有4只斑馬,它們緊鄰澳洲動物區,和袋鼠是鄰居。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也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據了解斑馬的膽子很小,它們容易受驚,需要飼養員的悉心呵護與飼養。
海馬是“易碎”的珍稀動物
“海馬”頭部像馬,尾巴像猴,眼睛像變色龍,還有一條鼻子,身體像有棱有角的木雕,現在是世界一級保護動物,已瀕臨滅絕了。它的一雙眼睛,和蜥蜴一樣,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有時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後看,除了蜻蜓和變色龍之外,這是其它動物所不能做到的。海馬是最不像魚的魚類,集合了馬、蝦、象三種動物的特征於一身。
南京海底世界就能看到海馬的身影。2009年水族館的“海馬爸爸”一口氣生出500多個小海馬。據海底世界工作人員介紹,如同袋鼠一樣,海馬爸爸的腹部也有個育兒袋。在分娩時,海馬也會如同人類一樣,不斷地彎曲身體,似乎經歷著非同一般的陣痛,每一次抽搐之後,小海馬會不斷地從腹部育兒袋中噴出。每次生子,海馬總要忍受巨大的“喪子之痛”,因為在自然界小海馬的成活率只有千分之一。
據水族館負責人介紹,“新生”海馬個頭特別小,看上去如蚊子般大小。不過,水族館負責人表示,人工飼養海馬的技術已經成熟,小海馬存活率可以達到10%左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