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博興支脈河春寒料峭,在縣城邊上靠近勝利三路南頭的河北岸,有一處地穴窩棚趴在河壩沿上,窩棚是用塑料布和舊棉被搭起來的,窩棚的一邊是露天的“爐竈”和“飯桌”,裝在塑料袋裏有點發黑的饅頭,旁邊鞋子淩亂的堆著。兩塊磚摞起來就是吃飯的座位。這裏沒有自來水,不通電,夜裏周圍一片漆黑。13日上午,有網友向本網反映博興支脈河邊有一對老夫妻住在地穴裏,記者前往實地調查,看到了上面的這一幕。
平陰老漢博興河邊築地穴安家
見到有人來,老漢顯得有點局促,一直笑著,黝黑的臉上滿是深深的皺紋,身上的衣褲站滿了土,腳下穿著一雙同樣滿是土的單皮鞋。他的老伴去市場上賣魚去了,魚是昨天下午他下河裏打的。在跟他的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姓張,今年60歲了,是從濟南平陰過來的,因為兩個兒子都在博興打工,大兒子還在這邊安了家,所以他老兩口就來到了博興。他們來此快兩年了,一直在河邊住。“去年還好點,在河邊有個灌溉農田的小房子,以前都是住在那裏面。”老張說,後來支脈河清汙把小屋拆了,沒辦法他們就自己在這裏挖了個地穴,搭起棚子住下了。
“住在這裏不冷嗎?”記者詢問。老張回答說還可以,到了晚上,直接進去蓋上被子就睡覺,也不覺得冷。這時,從河壩上散步的市民也湊了過來,聽到他這樣說,一位市民說:“今年多虧了是暖冬,又沒有下過大雪,要不你在這裏根本沒法住。今後一下雨,你這窩棚裏不成了水簾洞啊。”老張聽了只是笑了笑,並沒有說什麼。
春節老兩口在河邊窩棚裏度過
“過年沒回家嗎?孩子們來看過你們嗎?”記者問到。老張用衣袖擦了下眼睛後笑著說,沒有回家,他跟老伴就在這河邊過的年。他的大兒子一家過年一起回老家了,老家還有姑姑等親戚要去看。“年前孩子給送了油和酒,”老張說,過年的時候,兒子還給他和老伴一人買了一身皮恰克。記者提出想看看他們的皮恰克,老張一時不知道放到哪裏去了。
遛彎的市民王先生看到地上有鞭炮碎屑,隨口說了句“還放了炮仗”.老張說,初一那天放的,這些鞭炮是他從附近拾回來的,“拾回了一袋子來,很多鞭炮再一點又響了。”
老張簡陋的鍋竈底下有幾塊白菜疙瘩,記者問他每天怎麼吃喝。老張說,水是用桶去附近的村裏接的,木板上掛著的饅頭還是前些天一位好心人給他們送來的,還有人過年時候給他們送了大骨頭來。每天他跟老伴就用柴草點上爐子燒水做飯。記者詢問為何沒跟兒子一起住,老張又擡起胳膊用衣袖擦了下眼,又笑著說:“住在一起不方便,很麻煩,還是出來住自在。”他告訴記者,大兒子家有了小孩,本來是來給他看孩子的。現在孩子不用他們看了,有孩子媽媽和姥姥看著。他兒子之前來過多次叫他們回去住,但是他們不願意回去。
打算在博興多待幾年掙錢養老
記者詢問老家的情況。老張說,老家有房子,也有兄弟姐妹,但是已經沒有地了。“三四畝地,政府開發旅遊都征收上去了,”老張說,每年征地補償3000多塊錢,他在家裏閑著也沒事,老家那邊山區沒處打工掙錢,所以就來了博興,“這邊容易找活幹,掙得也多。”
“您都快60歲的人了,怎麼能待在這裏受苦。”記者說。老張笑著說:“我不覺得自已在這裏受苦了。”他告訴記者,這裏的人都很好,熱心腸,在這裏住著也沒人欺負他們,他倒是喜歡就這樣住在這裏。因為之前在老家打過魚,天冷了以後他就沒有去市場上找活幹,在附近的河裏打起了魚,“年後到現在打的魚一共賣了200多塊錢。”“等暖和了,找點別的活幹,攢點錢。”老張說,他打算跟老伴在博興多待幾年,跟孩子們也近,他們更安心,也好多掙些錢養老,“自己的錢花著方便,總不能有事就向孩子伸手要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