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針對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群發短信冒用銀行名義,誘導客戶訪問虛假手機銀行系統盜取客戶資金的情況,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1年第一期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註意保護個人賬戶信息安全,從官方渠道辦理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業務,謹防短信釣魚詐騙侵害資金安全。
此前,多家銀行曾對外發布提醒公告。2月20日,浦發銀行發布公告稱,監測發現數家媒體的自媒體賬號發布冒用該行名義的虛假營銷活動宣傳,內容為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APP,註冊後連續簽到領取獎品。今年以來發布此類消費提醒的,還有華夏銀行、農業銀行等。
此類現象頻頻出現,也引起監管部門註意。銀保監會表示,向消費者發送短信釣魚鏈接是電信詐騙的常用手法之一。此次短信釣魚詐騙在全國範圍密集爆發,攻擊目標和行為特征相對一致,受騙對象多為風險防範意識較弱、對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登錄操作不熟悉的人群。此類詐騙一般是有組織的專業詐騙,目的主要是竊取消費者銀行賬戶敏感信息或盜取賬戶資金。
銀保監會也向消費者揭示了這些虛假營銷的“套路”:不法分子通過群發短信,假冒多家銀行名義發送服務信息,聲稱客戶手機銀行、銀行卡、身份證等過期或失效,誘導客戶點擊短信中網站鏈接訪問虛假手機銀行系統,客戶一旦受騙提供銀行卡號或手機號、賬戶密碼、短信驗證碼等信息,不法分子將迅速冒用客戶身份進行轉賬,盜取銀行卡內資金,使客戶遭受損失。
消費者應如何防範?銀保監會消保局建議消費者,一定要對不明短信、不明網站鏈接和頁面、不明手機APP提高警惕,尤其是在被要求提供個人銀行賬戶敏感信息時,要多看多思,防範被詐騙風險。
對於這類信息,日常消費者要註意三個方面:一看短信是否真實。銀保監會消保局表示,詐騙短信假冒銀行名義會降低消費者警惕性。消費者在收到署名為銀行發送的信息時,要註意辨別真假,尤其不能盲目相信異常號碼發送的短信。消費者若不確定短信是否真實,可以到銀行營業網點或向其官方客服咨詢。
二看網站鏈接和頁面是否為官方渠道。銀保監會消保局表示,詐騙短信提供的網頁鏈接可能是假冒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網頁的釣魚鏈接,也可能是病毒,不應輕易點擊和操作。建議廣大消費者登錄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時從銀行官方手機APP或網站等正規渠道進入,盡量不要點擊第三方提供的網站鏈接操作,以免被不法分子誘騙。
三看對方索要信息是否為個人重要敏感信息。銀保監會消保局表示,消費者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賬戶密碼、短信驗證碼、付款碼等均為個人重要且敏感信息,當有第三方要求提供或輸入上述信息時,需提高警惕。不輕易提供重要敏感信息給他人,不點擊來路不明的網站鏈接,不隨意在除銀行官方渠道之外的網頁填寫重要敏感信息。如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請立即聯系銀行凍結賬戶,保存證據,及時報警。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