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聖經》第19章(3)
Filariasis 絲蟲病(象皮病),見於全球熱帶國家,中國南方包含金門也有,絲蟲造成淋巴管阻塞,使得肢體永久性腫大變形。 Dengue fever 登革熱,病毒疾病,熱帶與亞熱帶,包含臺灣,二度感染容易導致出血性登革熱而致命。 Yellow fever 黃熱病,病毒疾病,熱帶非洲與中南美洲,部分受感染者發生黃疸、出血、休克、死亡。 Japanese encephalitis 日本腦炎,病毒疾病,分布於全亞洲,死亡率高。 其它還有多種經蚊蟲傳染之病毒性腦炎,分布於世界各地。 其它昆蟲傳染的疾病有: Sandfly 白蛉:Leischmaniasis 利什曼原蟲病,分布於各大洲,但澳洲除外,分皮膚粘膜型與內臟型;後者侵犯肝脾腎腸胃骨髓等,又稱黑水熱。 Triatomine 錐蝽:American trypanosomiasis 美洲錐蟲病,又稱Chagas" disease,也是單細胞原蟲疾病,見於美洲,侵犯肌肉、心臟、胃腸道等。 Tsetse fly 采采蠅:African trypanosomiasis 非洲錐蟲病,又稱 sleeping sickness睡眠病,見於非洲,侵犯腦部、血液淋巴等。 *【2】 譯本第531頁失溫,本頁右下方:〔除非病人在施行顯然正確的心肺復蘇術之後依然沒有生命跡象,而且身體「變熱」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正確的心肺復蘇術還不夠,還要幫病人提高體溫,還沒加溫前,心跳呼吸沒恢復也不能放棄。 *【3】 譯本第535-537頁,高海拔: 關於這一部分的主要參考數據是: 1. MP Ward, JS Milledge and JB West: High Altitud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 3rd ed., 2000, Arnold, London. 2. TE Dietz: The High Altitude Medicine Guide, http://www.high-altitude-medicine.com/ . 535頁左下,〔氧氣密度(oxygen tension,可使身體從肺部吸收氧氣的功能)也愈來愈弱。〕這裏用「密度」來作為「tension」的翻譯並不很恰當,通常tension是張力,在這裏指的是動脈端微血管中的氧氣要跑到組織細胞的傾向的強度。 535頁右半頁,〔人體對於高山組織缺氧的適應方式...〕 這裏提出三項人體適應高海拔的方式,其中以第一項,也就是呼吸加快來減少體內的二氧化碳為最重要,也就是這一項使人能免於高海拔疾病。 這裏的譯文〔高山〕原文應是〔高海拔〕;本章後面的〔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應譯為〔高海拔肺水腫〕、〔高海拔腦水腫〕以忠於原文。高海拔疾病也可發生於平坦的高原,不僅是山嶽地帶。但,〔急性高山病癥〕原文是〔Acute Mountain Sickness〕,確有〔山〕一字,而〔病癥〕兩字應可以縮為一字,以〔急性高山癥〕較佳;本人曾將它譯作〔急性高山病〕,容易與〔高海拔疾病〕或〔高山病〕混為一談。〔高山病〕就是〔高海拔疾病〕的俗稱,包含〔急性高山癥〕、〔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三種狀況,而一般認為急性高山癥是高海拔腦水腫的早期癥狀。高海拔肺水腫嚴重時也常並發高海拔腦水腫。 水分與高海拔登山的關系相當復雜。高海拔本身會促進腎臟製造尿液、減少血管內水分而使「紅血球所占的體積在血液的百分比」升高。登山的激烈運動則會減少腎臟製造尿;運動也會促使血管內的水分移往組織間隙、細胞內水分移往細胞外。曾有報告指出在高海拔體重沒有減輕(暗示沒有利尿)者較多高山病;但這並不能引申為因果關系,或據此認為使用藥物利尿可以預防或治療高山病;因為勞累運動會增加高山病機會,同時會減少腎臟製造尿液。 Acetazolamide (Diamox) 雖然有利尿作用,但其預防或治療急性高山癥的原理在其影響二氧化碳與酸堿平衡,而不在利尿作用。高海拔登山常見肢體或臉部水腫,這並不列入高山病的診斷標準;水腫的原因可能與血管內與細胞內的水分移往組織間隙,以及勞累運動使造尿減少有關。至於多補充水分能預防高山病的說法並沒有研究證實,雖然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對登山體力一定有幫助。 「紅血球所占的體積在血液的百分比」有個名稱叫做「血比容」;而「血紅素濃度」意思是把紅血球細胞膜破壞後讓血紅素均勻分布於血液中所測量的濃度。到達高海拔後數日內就可見到血比容上升,但這是由於血管內水分減少造成;至少要數周之後才會有明顯的紅血球增生。血紅素濃度增加雖然會增加血液攜帶氧的能力,但血比容增加也付出代價:使血液黏滯度上升,進而阻礙血流的推動。「紅血球過多癥」指的就是這種黏滯度過高帶來的壞處,嚴重的會導致右心室衰竭、心輸出量不足的現象,這也就是「慢性高山病」。紅血球增加到什麽程度才是最佳狀態呢?可能是血紅素濃度在每100毫升18克左右(正常人12-16)。 535頁末到536頁談的是高海拔與睡眠。高海拔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與一種特殊的呼吸型態,叫做「陳-施氏呼吸」,又稱「周期式呼吸」,這種型態的呼吸會在睡眠時更明顯。高海拔疾病常常在睡眠後發生或病情惡化。那麽,周期式呼吸是不是造成高海拔疾病發生或惡化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周期式呼吸越明顯則越會發生高山病? 「陳-施氏」指的是Cheyne與Stokes兩位十九世紀的愛爾蘭醫師,他們分別描述這種呼吸由深變淺又變深,淺的時候甚至停止,周而復始的型態,見於腦部有疾病或心臟衰竭的病人。在十八世紀就有類似記載,但醫學上仍以那兩位的姓氏命名。這是一種負回饋控製系統上的振蕩現象:呼吸淺時使血液內二氧化碳與酸度升高,二氧化碳與酸度會刺激呼吸加深,呼吸加深使二氧化碳與酸度降低,二氧化碳與酸度降低又使呼吸變淺。這樣的負回饋控製系統在不同條件下會有不同表現,例如平常人若不受一時的幹擾都可以達成幾乎固定深淺的穩定狀態,而在高海拔、或部分腦部病變、或心輸出量不足時會使負回饋的反應慢半拍,結果看起來有時反應不足有時矯枉過正。 周期式呼吸是不是造成高海拔疾病發生或惡化的原因之一?答案是某種程度的肯定。是不是周期式呼吸越明顯則越會發生高山病?答案則完全否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