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為金鱒稚魚常見病,主要危害5克以下的稚魚。癥狀:主要是腸管發炎,充血,無食物,常充滿白色或黃色粘液。防治方法:主要是藥餌防治,可製作抗生素藥餌等進行防治。復方新諾明用量100毫克/千克魚體重,連續投餵5天~7天,第1天藥量加倍。
腹脹:主要危害上浮仔魚到5克/尾的金鱒苗種。癥狀:病魚腹部明顯腫脹,胃內有飼料和水。防治方法:減少投餵量;投餵氟苯尼考藥餌,用量15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魚體重,連續投餵5天~7天。
爛鰭:金鱒苗種相對於虹鱒苗種更容易發生爛鰭病,主要危害10克/尾~50克/尾的苗種,可造成少量死亡。癥狀:病魚背鰭前部腫脹發炎,出現出血病竈。防治方法:降低養殖密度,用1ppm溴海因(10%)浸洗40分鐘~60分鐘;或投餵藥餌,用量每100千克魚體重加8克~20克土黴素,連續投餵5天~7天;內服外用結合效果更佳。
鼓眼:主要是養殖水中氮氣含量較高引起,危害10克/尾~50克/尾的苗種,可造成少量死亡。癥狀:病魚眼球突出,個別眼球壞死,或脫落。防治方法:增加養殖用水溶解氧。
爛鰓:此病為金鱒苗種培育中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從上浮仔魚到10克/尾左右的魚種。在飼養密度過高、水中氨態氮含量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質混濁等條件下,容易引起該病的發生。主要癥狀:病魚食欲減退或停止進食,不活潑,鰓蓋外張,慢遊在池邊和排水口。鰓部分泌大量粘液,鰓絲腫脹,鰓蓋閉合不正常,鰓絲末端發白,個別鰓絲有出血點,並局部褪色,死魚逐漸增加,死亡魚嘴部張開。預防方法:降低魚的飼養密度,增加水流量與溶氧,保持魚池水質清潔,減少氨態氮等有害物質的刺激,適當控製飼料投餵量,避免過度飽食。小心管理操作,尤其是遇暴雨或分級、挪池後應用適當藥物消毒,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治療方法:以外用消毒和內服相全擡。用1%~2%食鹽浸洗30分鐘,浸洗1次~3次;或用0.5ppm~1ppm聚維酮碘浸洗30分鐘~60分鐘,浸洗1次~3次;或用0.5ppm~1ppm二溴海因(10%)浸洗30分鐘~60分鐘,消毒次數可根據魚苗體質和發病情況靈活掌握。內服抗生素類,如每100千克魚體重加8克~20克土黴素製作藥餌投餵等。
小瓜蟲:又稱白點病,對苗種危害較大,是一種流行廣、感染率高、危害大的纖毛蟲病,如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大批死亡。主要癥狀:小瓜蟲寄生在金鱒的體表、鰭條、口腔、眼球和鰓體中。寄生在體表和鰭條時,寄主受刺激分泌粘液包圍,形成白色囊泡,呈現出許多小於1毫米小白點。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渾濁、發白。寄生在鰓上,引起鰓上皮細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鰓絲粘連、糜爛,引起繼發性爛鰓和鰓黴病。病魚常側身磨體,表現不安,貼池邊遊動,食欲減退,出現死亡。預防方法:預防小瓜蟲病,應該和小瓜蟲的生活史相結合。小瓜蟲是一種原蟲,由感染魚或攜帶蟲體的其它生物、器械帶入魚池,或隨養殖水源進入魚池。成熟的蟲體離開病魚後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魚池底、壁或其它固體表面,胞囊內逐漸分裂成許多個體,即幼蟲母體,通常一個胞囊能形成2000多個幼蟲母體,最後破囊而出,變成感染性幼蟲,此期幼蟲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借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鉆入魚的皮膚和鰓,傳染性最強。如果1天~2天內沒有發現宿主,幼蟲會自行死亡,保持魚池清潔衛生對預防小瓜蟲病十分重要。治療方法:小瓜蟲病的治療一直是困擾鱒魚養殖的難題,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家加強了對魚藥使用的管理,以前慣用的硝酸亞汞、孔雀石綠等嚴禁使用。我們采用以下方法治療小瓜蟲病:孵化室培育苗種期間(魚池小、換水快、操作方便)主要使用2%~3%食鹽溶液消毒20分鐘~40分鐘。在大池培育時,用300ppm辣椒粉汁液和300ppm生姜汁液浸洗30分鐘~60分鐘,以殺滅小瓜蟲。另外,每7天調換一次幹凈魚池,降低再次感染小瓜蟲的機會,並用1ppm~1.5ppm二溴海因(10%)浸洗60分鐘,以預防繼發感染細菌和水黴。
三代蟲:主要發生在苗種培育後期,危害不大。癥狀:蟲體寄生在魚的體表、鰓部和鰭上。魚鰓浮腫、鰓蓋張開,鰓絲暗黑色,魚體色暗黑無光澤,離群緩遊,病魚不攝食,逐漸瘦弱死亡。防治方法:可用3ppm~5ppm晶體敵百蟲浸洗40分鐘~60分鐘。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