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處於大麥黃季節,是全年魚類病害發生的第一個高峰期,做好目前魚病的預防工作,打好魚病防治的第一個“戰役”,對減輕今後病害防治壓力,奪取全年漁業豐產豐收至關重要。為此,陳堡鎮農業服務中心水產站技術指導人員,在科技入戶服務過程中,不斷加大魚類病害防治的宣傳力度,及時印發相關技術資料,指導示範戶科學防病。

1、調節水質。良好的水體環境是預防魚類疾病的重要基礎,水質調好了,魚類發病的機率就會變小,漁業生產因此而遭致的風險就會降低,調節水質的方法有:①調“新”水質。5-6月份,每10-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10-30厘米,或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2個小時,使溶氧在全池均勻分布。②調“活”水質。定期施用微生物製劑,用光合細菌和EM原露等生物活性劑調節水質,每20-30天施用一次。③調“優”水質。定期潑灑生石灰,將ph值控製在7.5-8.5之間.使水體酸堿度偏微堿性。此外,還要勤巡塘,及時撈除池中殘餌、水生動物屍體,以保持池水清潔。

2、科學貯存配合飼料。天氣越來越熱,魚類飼料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容易發生黴變,魚類吃了變質的飼料,就會產生疾病。為此,飼料的貯存要做到科學合理。配合飼料應貯存在低溫通風處,貯存飼料的庫房應具有防熱性能,以減少吸熱,同時,配合飼料在貯藏期間還必須保持幹燥,包裝要用雙層袋,內膽用不透氣的塑料袋,外用紡織袋包裝,以免濕氣對飼料的滲入。

3、預防用藥。大麥黃期間,要做到未雨綢繆,無病先防。①外用潑灑藥。用消毒劑或生石灰適量化水溶化全池均勻潑灑,可預防細菌性魚病;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或敵百蟲按規定劑量全池潑灑,可預防寄生蟲性疾病。②投餵藥餌。用生物製劑溶水噴灑顆粒飼料投餵,定期在飼料中添加VC、免疫多糖可提高魚類的免疫力。

此外,按“四定”、“四看”原則投餌,建立隔離製度,將病死魚及時撈出池塘加以深埋等措施,都能有效地預防魚病的發生。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