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和水源:環境要安靜,養殖大鯢所需水源的水質各項指標應優於漁業水質標準,pH值6.4~7.2,並且要求水量充沛,附近沒有生活垃圾與工業廢水。
二、優良苗種:未脫鰓時一年齡幼鯢質量好的表現為外鰓暗紅或正常體色,且無損傷,規格在50~250g左右體長在10㎝以下的大鯢幼苗,其頭部長有3對鰓,而10㎝長的小鯢和蠑螈卻沒有鰓。選種時,用手攪動大鯢種苗,四肢在水底爬動有力,收縮自如,不腫大,尾巴在水中擺動快。
三、所需的優質餌料。①裸腹溞也稱紅蟲:生長在水坑、池塘、水庫和河流等淡水中。②赤線蟲又稱紅線蟲,棲息於江河淤泥上層,因其生活在水質汙染的地方,撈取投餵之前必須要清洗幹凈,並進行消毒處理。③野雜魚 白鰱、花鰱、鯉魚、鯽魚、泥鰍都可用來投餵大鯢。在保證正常投餵的同時,每月要在餌料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
四、合理密度:規格6㎝以下的大鯢幼苗每平方米放50尾,規格6~10㎝的大鯢幼苗每平方米放30尾,規格10~15㎝的大鯢幼苗每平方米放20尾,規格15~20㎝的大鯢幼苗每平方米15尾。換水量逐漸加大由1/3至1/2,再由1/2至2/3,換水次數由3d換一次至2d換一次,再由2d換一次至每天換一次。
五:疾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養殖期內定期使用較為溫和的消毒藥。如碘、季銨鹽、二氧化氯等。常見病有以下幾種。①水黴病:主要發現在孵化過程,稚鯢及幼鯢早期,可通過及時換水或換池,卵和幼鯢可用3~4﹪食鹽浸泡5~10min。②皮膚潰爛病:可將受傷大鯢隔離,註射青黴素50000~100000IU/㎏體重,註射次數根據病情而定,同時在傷口處塗抹四環軟膏、碘酒、紫藥水等。③顫抖病:病魚在水中左右搖擺,後置不斷顫動,不食,受驚後反應遲鈍,並伴有腹水腹脹等癥狀。群養時有50﹪以上的感染發病,死亡率高。可將大鯢隔離。對發病池用1﹪濃度的高錳酸鉀浸泡。病鯢用0.5﹪的食鹽水溶液浸泡1h,連用3次。④腹脹病:病鯢表現為腹部膨脹,浮於水面,行動遲緩,眼睛變渾,腹腔積水,腸壁。肺部充血,此病主要是餌料變質、水質惡化引起。發病時應及時換水,全池用20×10-6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消毒。對嚴重的病鯢用醫用一次性真空消毒註射器,在病鯢腹部兩邊打針,一邊一針,緩緩抽水,抽氣,處理得當,病鯢腹部氣體會放出,同時用慶大黴素20000IU/㎏肌肉註射,或用15㎏水放4支慶大黴素泡8h,病鯢痊愈。
六、日常管理:①勤巡池、勤觀察、勤記錄,對餌料做適當處理,以利於大鯢捕食。②保證水質清新。③做好餌料投餵前的消毒工作:用2~3﹪的食鹽水對活餌料浸泡30~45min,可有效殺滅一些水黴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將活餌料切成塊,消毒後投餵。④定期對大鯢養殖池消毒,殺滅水中病原菌。在放養入池時,用1~2﹪食鹽水浸泡大鯢種苗45min,可取得防病效果。⑤防逃:大鯢逃逸能力最強的時候是暴雨、雷雨之時,應保持防逃設施完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