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對於成魚來說,個體小,體質弱,抗病差,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傷亡。要想確保魚苗安全運輸,必須把握以下要點:

    一、做好魚苗運輸準備

    一是要製定詳盡的運魚計劃。在魚苗運輸前,尤其是長距離運輸,事先要製定詳盡的運輸計劃,包括運輸容器、交通工具、人員組織以及中途換水等事項,若是托運,還需算好運抵時間,以便通知接貨人準時接貨。二是要選擇適宜的運魚用水。運輸魚苗的用水,必須是無汙染、水質清新的河水、池水或水庫水,如采用自來水,可適當除氯後再使用。運輸中的水溫與原水體中的水溫溫差不可超過1℃。在運輸中要隨時註意溫度變化,作適當的升溫或降溫準備。三是魚苗要適時停食並拉網鍛煉。對要起運的魚苗,要求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魚苗,嚴格用篩子篩好魚種,剔除野雜魚,保證規格一致。提前1~3天養在新水中,在裝運前兩天停止餵食,使其體內的糞便排凈,以免進入運輸容器中汙染水質。另外,混養的魚苗此時要分開飼養,以方便裝運。有條件的地方最好運輸前一天進行拉網密集鍛煉,加快魚苗糞便的排泄和增強魚苗的抗應激能力,為運輸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四是要選好合適的運輸方法。短距離運輸適用於運輸時間在2小時以內魚苗運輸,可以用塑料(10615, 10.00, 0.09%)桶、塑料袋等器物運輸。而長距離運輸一般運輸時間在10小時左右或更長時間,可使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或活魚運輸車運輸。前者運量少,簡單方便;後者運量多,成活率高,比較常用。

    二、掌握魚苗運輸時機

    魚苗在低溫時吃食少,耗氧低,且溫度越低,水中溶氧越多。因此,在溫度低時運輸魚苗成活率高。同時,水溫愈低,魚苗活動愈弱,在捕撈、裝運時受傷機率小。實踐證明水溫在15~20℃時運輸魚苗最好。如必須在冬季運魚苗,一定要註意保暖,水溫過低,會使魚苗凍傷。若在夏季運輸,可在塑料袋外加冰塊降溫。最好避開高溫季節晴天光照強烈的中午、陰雨天氣和淩晨等易出現嚴重缺氧浮頭的時段運輸。

    三、控製魚苗運輸密度

    魚苗運輸的密度應與當時當地的氣候情況、水溫、運輸時間及魚苗的品種、規格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利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時,塑料魚苗袋規格可以為70厘米×40厘米,水溫在20~25℃,每袋可裝運魚苗8~10萬尾,夏花1200~1500尾;或裝運5~7厘米長的魚種600~800尾,7~8厘米的魚種300~500尾,可保證在24小時內成活率達90%左右

    四、講究魚苗運輸技巧

    一是裝魚技巧:用塑料袋裝魚苗要求動作輕快,講求方法,盡量減少對魚苗的傷害。通常要註意以下幾個環節:(1)選袋。選取70厘米×40厘米或90厘米×50厘米的塑料袋,檢查是否漏氣。將袋口敞開,由上往下一甩,並迅速捏緊袋口,使空氣留在袋中呈鼓脹狀態,然後用另一只手壓袋,看有無漏氣的地方。也可以充氣後將袋浸沒水中,看有無氣泡冒出。(2)註水。註水要適中,一般每袋註水1/4~1/3左右,以塑料袋躺放時,魚苗能自由遊動為好。註水時,可在裝水塑料袋外再套一只塑料袋,以防萬一。(3)放魚。按計算好的裝魚量,將魚苗輕快地裝入袋中,魚苗宜帶水一批批地裝入。(4)充氧。把塑料袋壓癟,排盡其中的空氣,然後緩慢裝入氧氣,至塑料袋鼓起略有彈性為宜。(5)紮口。紮口要緊,防止水與氧氣外流,一般先紮內袋口,再紮外袋口。(6)裝箱。紮緊袋口後,把袋子裝入紙質箱或泡沫箱中,也可將塑料袋裝入編織袋後放入箱中,置於陰涼處,防止曝曬和雨淋。二是防病技巧:可在每只運魚袋中放入食鹽2~3克,有較好的防病效果。三是換水技巧:長途運輸時,在途中要經常觀察魚的動態,調整充氣量,一般每5~8小時換水一次,操作細致,先排老水約三分之一後加新水,發現魚一旦缺氧及時充氧。若運輸中塑料袋內魚類排泄物過多,需要換水,最好在運輸中帶足氧氣,將氧氣和水一起換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