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魚種的運輸方法是否得當是直接決定魚苗成活率的關鍵因素,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充分了解影響魚苗魚種運輸成活率的因素和做好運輸準備工作是獲得運輸成功的重要環節。

    影響魚類運輸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水中溶氧魚類運輸的密度和成活率決定於水的溶氧狀況,而魚類的耗氧量則與水的溶氧有密切的關系。要提高魚類運輸的成活率就必須一方面通過擊水法、換水法或送氧法等方法來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盡量運輸個體小的魚。為了減少魚類運輸途中的耗氧量,可采用藥物麻醉的方法來達到降低魚苗魚種的代謝強度和耗氧量。在不能換新水或缺乏其他增氧設備的情況下,魚苗魚種運輸途中亦可采取化學增氧的方法來增加水中溶氧。常用的氧化劑中以二硫酸鹽的效果最好,它與水接觸立即分解,放出氧氣,其使用濃度為每升1毫克~50毫克。

    水溫 水溫的影響有二:一是水溫越高,水中的溶氧越少;二是水溫越高,魚的活動和能力和新陳代謝越強,則魚的耗氧量越大。因此應盡量選擇水溫低的秋、冬季節進行運輸。或在水溫高時放冰降溫也可提高魚類的運輸成活率。

    水質 魚在運輸途中,產生的死魚、排泄物等,易變質,增加耗氧量,而敗壞水質。此外,魚類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也是惡化水質的重要因素。這些都將影響魚苗魚種的成活率,因此,必須適當地調換新水。

    體質 運輸的魚類一定要體質健壯,否則不耐操作,易缺氧,而引起死亡。

    拉網鍛煉 實踐證明,魚苗魚種在出塘前,經過拉網鍛煉的,其成活率就高,反之就低。因多次拉網鍛煉,不僅能使魚習慣於密集飼養,提高其耐低氧能力,而且可以脫去魚體上的部分黏液,減少途中水質的惡化。魚苗魚種運輸的主要方法

    魚苗魚種的運輸,有陸運(汽車、火車)、水運(船運)、空運(飛機)等。

    油布袋魚簍運輸法 油布袋魚簍的體積較大,每只裝水約400公斤,需放在火車、汽車、拖拉機上。適應魚苗運輸量大的單位或個人采用。啟動時,將水裝至l/2處,在水溫20℃~23℃時,每只可裝魚苗10萬尾~20萬尾,3厘米的夏花8000尾~15000尾,7.5厘米~10厘米魚種2000尾左右。註意在運輸途中,應不停地用擊水板擊水,防止苗種缺氧浮頭造成死亡,必要時要在作業中更換部分新水。

    挑簍運輸法 此法成本低,成活率高,經濟方便易行,最適養魚專業戶使用。每提魚簍可魚苗6萬尾~8萬尾,夏花4000尾~6000尾,7.5厘米的魚種500尾左右,按運輸遠近適當增減。要經常觀察有無浮頭,需及時換新水。註意新舊水溫不能相差3℃以上,水質要清新。

    塑料氧氣袋運輸法 這種方法運輸魚苗或魚種效果均很好。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裝運密度大,成活率高等優點。裝用的方法是:(1)檢查袋子是否漏氣。(2)往袋內加水至袋內1/3處。(3)裝入適量的苗種。(4)排出袋中空氣。(5)向袋內充足氧氣。(6)把袋嚴密紮實。(7)將袋放人紙箱內,即可啟運。

    活水船運輸法 一些水路方便的地方,可利用活水船運輸魚種,其特點是:裝運量大,操作簡便,耐運,成活率高。活水船的裝運密度為每噸水裝13.2厘米鰱、鰓、青苗種5000尾~6000尾,10厘米魚種8000尾,若裝草魚,則再增加1/5~1/4的數量。

    活水船設有2個~3個活水孔,船的兩側設有直徑為1.5厘米~1.65厘米的孔20個左右,頭與隔板上有孔10個左右,孔上均遮有竹簾與網布,行駛時,船頭孔進水,由兩側孔流出。

    運輸前的準備和途中的管理

    運輸前的準備

    要製訂周密的計劃,做好物資、經費、人力的安排和準備工作。

    (l)了解運輸路線,作好運轉銜接的準備工作,組織好運輸人員。

    (2)配齊運輸工具,嚴格責任管理。(3)及時做好魚苗、魚種的拉網鍛煉和數量的計數工作,以備隨時起運。

    運輸途中的管理

    是指從苗種起運開始至到達目的地的整個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壞,是苗種運輸成敗的關鍵。因此,整個運輸過程中,各項工作必須環環扣緊,認真做好。

    (1)起運時間最好在清晨或晚間進行,這時氣溫低,魚活動能力小,不易受傷。

    (2)起運後,途中要經常觀察魚的活動狀況,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3)病魚、死魚要及時清除。如長途運輸、天氣暖和,則還需吸去底部沈積的汙物。

    (4)有條件的地主,魚苗、魚種到達目的地後,可先放入清新水中暫養1天-2天,然後再重新計數分養。

    (5)魚苗、魚種的運輸應以“快裝、快運、快下塘”為原則。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