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指導常規魚養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草魚、青魚由開始時的少量死亡發展到大量死魚的現象。發病初期每天死亡1尾~2尾,多數養殖戶以為是正常現象,10天~15天後死亡量大增,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80%以上。可以說草、青魚傳統的“四病”在嚴密的預防下已很少發生,但肝膽綜合征的危害已上升到首位。我對此病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積累了比較簡單實用的防治方法。
癥狀多數魚池發病初期水表層沒有病魚活動,部分魚池的病魚有的隱在水面下20厘米處長時間不動,有的在水表層狂遊、有的頭擱在池邊沿岸處,魚體發黑,發病之魚不久便死。撈起病魚觀察,多數病魚體表無明顯癥狀,少數病魚鱗片松動,鰭條破損。鰓的變化較大,有的鰓絲外緣一圈發白,其它部分基本正常,有的鰓絲末端腐爛成鋸齒狀缺口,有的黏液增多,有雜物和汙泥粘附,有的因貧血造成鰓絲顏色發淡,變為粉紅色。解剖內臟,肝臟顏色為土黃色或部分變為綠色,輕觸即碎。有的膽囊腫大,為正常的2倍~3倍,有的膽囊破裂,膽汁淡黃色或墨綠色。腹腔內有腥臭味很重的腹水流出。很多人誤以為是爛鰓病和腸炎病,用了很多殺菌劑沒有明顯療效。
病因該病為營養性疾病,抵抗力下降後常繼發感染細菌,病因是多方面的。放養帶病的魚種,環境和營養不適合時癥狀就表現出來;草魚、青魚放養密度太大,排泄物多,水中有害物質增多,魚體質下降;春季水溫低時過量投餵,與魚的新陳代謝水平不適應,增加了肝膽負擔;直接投餵毒素含量較多的幹菜籽餅、放置時間過長而酸敗的配合飼料、黴變的飼料;飼料品種單一,缺乏VC等營養物。
預防 選擇健康的苗種。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尤其註重保持清新的水質和較高的溶氧。科學合理投餵,春季早用精料開食,但要根據水溫、天氣變化酌情調節,不能有剩餌。6月~9月的投餵量控製在八成飽,保持營養平衡。每隔半個月左右在飼料中交替添加VC和肝膽寧,每次連餵3天,直到9月底結束。
治療 95%以上的魚池通過內服VC和肝膽寧合劑能在10天左右的時間內治愈。每100千克飼料用含量10%的VC200克~300克加純中藥肝膽寧600克~800克,充分拌勻粘合,連餵7天~10天,病情嚴重的可加大劑量並延長治療時間,有細菌感染的可添加含量10%的氟苯尼考或10%的恩諾沙星200克。若上述方法效果不明顯,可全池潑灑出血爛鰓康125克/畝~150克/畝,隔日1次,連用3次,同時在上述內服配方中增加克毒清,每100千克飼料用量為600克左右。
潘洪彬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