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廣東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木棉村委會,來自三水、江門、惠州、中山、珠海等地的鯽魚養殖戶齊聚一堂,廣東首屆鯽魚產業談論會暨標準化示範培訓班開講。

 
    在會上,珠江水產研究所白俊傑副所長強調,廣東淡水魚苗產量約占全國65%,良種覆蓋率卻不到30%,遠低於畜禽。廣東鯽魚產量超過10萬噸,采用良種養殖產量會增長20%,淡水魚良種化壓力與日俱增。“只要廣東淡水魚實現良種化,就代表全國實現了良種化。”
 
    最近幾年鯽魚行情一直比較穩定,在草魚、羅非魚、對蝦等大宗品種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鯽魚的關註度不斷增加。但是今年以來,廣東地區鯽魚養殖在種苗標粗階段普遍受到孢子蟲困擾,最嚴重的案例,魚種損失達70%,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來自珠江所的研究人員廖國禮提出,作為一種寄生蟲,孢子蟲的暴發最終還是環境引發的,按他自己的觀察,由於很多人養鯽魚都是混養,只讓魚吃主養品種的飼料殘渣,或者簡單投餵花生麩、小麥等物質,導致魚吃料不均、營養不足,體質弱,哪怕少量的病原也會導致大規模發病。另外就是池塘設施和管理不到位,導致底部缺氧,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容易倒藻,誘發孢子蟲病。他認為,除了做好以上幾點,最關鍵要殺滅孢子蟲的中間宿主,如紅蟲、螺類。 據了解,在我國鯽魚的主產區華東地區,孢子蟲的危害也比較嚴重,和廣東不同的是,當地孢子蟲病主要發生在養成階段。據當地的從業者反映,由於孢子蟲具有囊孢,處理起來有一定難度。有當地飼料企業人士介紹,一般外用敵百蟲、環烷酸銅,內服鹽酸氯苯胍處理。還是以預防為主。
 
    病害難治,預防為主,在當天會上也有類似的聲音。佛山市吃的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彪介紹,對於鯽魚孢子蟲病還是要勤觀察、重預防,例如在池塘溶氧充足的情況下,魚出現了浮頭現象,很可能感染了鰓孢子蟲,如果沒有其它異常情況,魚吃料突然變差,則可能是喉孢子蟲或內孢子蟲發作,提前發現可以有效應對。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