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魚類在大腦中缺乏必要的痛覺受體,因此無法像人類和其它動物一樣體驗疼痛。雖然魚類擁有傷害感受器,這種感覺受體能夠通過向大腦發送警告信號,對傷害身體的物體或者事件做出反應。據這項研究的作者所說,魚類體內這些受體的功能與人類體內的並不相同。
魚類會感覺到疼痛嗎,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
這項研究的作者在研究概要中寫道:“即使魚類是有意識的,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擁有人類一樣的疼痛感。”研究人員聲稱,人類中一種名為C纖維傷害感受器的傷害受體,是人類感覺到疼痛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種受體在有鰭魚類中很罕見,而且在鯊魚和鰩魚體內並不存在。研究人員寫道,另一種A三角傷害感受器會引發另一種簡單的反射性逃避,這種反應從根本上區別於真實的疼痛。
然而評論家聲稱,科學家忽視了與他們的發現相矛盾的其它幾項研究。在2003年的一項研究中,魚類的嘴中被註入了蜂毒或者一種酸性溶液。這些魚立即就做出了反應,在水池的邊緣或者底部摩擦它們的嘴,搖擺著從一側遊到另一側,而且它的呼吸頻率比得上最快速遊動時的狀態。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魚類在經歷疼痛之後,它們會表現出防禦或者回避的行為,這就表明魚類會感覺到疼痛而且會記住它。
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一位發言人告訴《電訊報》:“我們認為有許多研究已經足以表明魚類能感覺到疼痛,而且這就是我們的觀點。”魚類痛感的爭論已經激發了釣魚者和動物權利積極分子之間的矛盾,但是一位研究的作者感覺這種爭辯毫無意義。柏林淡水生態學和內陸漁業研究所的Robert Arlinghaus告訴《電訊報》:“我認為魚類的幸福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認為捕魚和科學也很重要。對於魚類是否能夠感覺到疼痛存在諸多的矛盾,而且通常捕魚者都扮演著殘忍的虐待者角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