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6條瀕危物種的鎚頭鯊先後急速死亡。
 
    據星島日報報道,繼九月極瀕危海洋物種小玳瑁死亡後,海洋公園再有6條瀕危物種的鎚頭鯊先後急速死亡,全部為雌性,懷疑受一種病發率及死亡率奇高的疾病影響,現已進行解剖了解死因,餘下8條鎚頭鯊情況令人擔憂。
 
    海洋公園昨晨發現,當中部分鎚頭鯊遊泳偏側,泳姿有異,工作人員將牠們搬往後勤設施作治療及觀察,但在昨晨近11時至下午近6時,陸續有6條去世。6條去世的鎚頭鯊屬瀕危的路氏雙髻鯊,全屬雌性,重45至60公斤,野生年齡平均有10至12歲。
 
    園方首席獸醫馬百樂表示,鎚頭鯊正遭受一種病發率及死亡率奇高的疾病影響,但未知具體病種,導致短時間內痛失六條鎚頭鯊,現尚有八條鎚頭鯊存活,但情況也令人擔憂,獸醫及護理人員正密切監察,如有需要即時進行隔離及醫治,並陸續解剖已死去的鎚頭鯊了解其死因,而館內其餘海洋生物則表現正常。
 
    海洋公園動物及教育部執行總監蔣素珊女士稱,感到非常難過,已即時向漁護署匯報,將會從水質至病理方面等全面徹查其死因,竭力確保館內餘下的鎚頭鯊及海洋生物健康成長。漁護署回應,已收到海洋公園的通知,會與園方跟進及了解事件。
 
    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認為,園方不應飼養瀕危物種,尤其安排與其他多種魚類同住在細空間內困獸鬥更屬危險。他建議園方將來引入物種時,諮詢其他動物組織意見。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鯊魚)曾翠芝表示,鮮有聽聞鎚頭鯊會集體死亡,對於海洋公園的六條路氏雙髻鯊去世,感到心痛及惋惜,希望海洋公園作出交代。
 
    80條藍鰭吞拿魚3年內已全數歸天
 
    另外,在3年前、從日本引入的80條藍鰭吞拿魚,亦已在2個月前全數歸天,公園一直未有公布。園方回應,野外藍鰭吞拿魚平均有10至15歲,而80條藍鰭吞拿魚在引入時不足一歲,3年間陸續去世,原因包括不適應、患病、心臟有問題等、與其他魚類追逐時撞死,現時未有信心飼養藍鰭吞拿魚,故短期內亦不會再引入。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