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失溫

  有這樣一種東西,它始終潛伏於你身邊,一年四季任何地點都有可能遇到,殺人於無形之中,它就是失溫。死於失溫說的通俗點就是凍死,具體點就是由於體溫過低造成的一系列生理反應導致個體死亡。理論上來說只要吃的飽穿的暖就可以避免,但具體到山野環境中確實危險至極。

  導致失溫的具體因素一般有下面幾個:外界的惡劣天氣、缺乏適當的保暖措施以及體能的嚴重衰竭。如果碰上三要素中的1條,那麽你要謹慎行事,碰上2條,你得準備應急措施,如果3條都碰上了,就考慮後事吧。

  天氣,秋冬季登山遇風雪的幾率很大,奪走你體溫的不光是外界的低溫,大風也會加速體溫的流失,因此通常有環境溫度和體感溫度兩個概念,後者表示在風力、日照、濕度等多重作用下的的體表感受溫度,簡單表示為體感溫度=氣溫-4*(每秒風速(m/sec))^1/2).我曾經有在雪地中熱的穿襯衣的經歷,也有過在同樣地點夏季穿上所有衣服仍然寒冷的感覺,這些都可以用體感溫度來解釋。因此,戶外服裝通常需要強調良好的防風性。如果由於風雪的緣故被困,尋找適當的地形地物阻擋風雪或者搭建帳篷是首要考慮的,如果沒有合適的地形可以避風或搭建帳篷,比如是在傾斜的山坡上,那麽可以就地使用包括帳篷外帳、雨披、防潮墊、睡袋、背包、塑料布等等手頭一切可供利用的東西構建臨時的掩蔽空間,哪怕是一古腦的包在身上,也可以最大可能減緩熱量的散失,當年如果華崢嶸沒有丟掉他的裝備去找路,那麽也是很有可能利用它們逃脫厄運的,不至於風雪中失溫而死。

  保暖,對山野來說保暖絕不是多穿幾件衣服這麽簡單,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在高山上由於失溫而凍傷甚至死亡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首先必須避免“濕身”,穿著透濕的衣服,在一定風力的作用下,體感溫度甚至可以低到0度以下,1997年4月一對情侶遇雨後躲於太白北坡的文公廟,夜間男友被凍死,就是因為當時條件所限無法生火取暖,也沒有幹衣服可換釀成悲劇。類似的情況我也碰到過很多次,如果買不起昂貴的正品沖鋒衣,那麽各種雨衣、雨披甚至塑料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但代價是行走時的不舒適和憋悶,內部會凝水甚至結冰。內衣最好是排汗的功能性材料,否則裏面汗濕的感覺和外面淋濕一樣不好受。但如果是在過河或溯溪等原因中還是濕了身,那麽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不停的行走或運動,大量進食以補充熱量,進入營地後迅速換上幹衣服或鉆進睡袋,個人最慘的一次是晚秋上山誤判天氣,沒帶雨具導致全身濕透,只能靠著口袋裏的大白兔和牛肉幹的熱量,幾乎連續不停頓的行走九小時,堅持到了雪地中的營地,如果中途坐下太久,那有可能再也起不來。如果遇到最不幸的情況,連幹衣服或睡袋也沒有,那麽脫掉濕衣服,抱緊你的同伴相互用體溫取暖也沒什麽可害羞的,在紅水河那次我和王煉就是這樣度過難關,盡管回頭想想心理上的確難以接受。既然說到保暖就不能不說說“火”,野外的夜晚沒有什麽比圍著火堆喝杯熱茶更讓人振奮的了,對於幾乎沒有什麽裝備的山民來說,生火幾乎是野外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非常強調經驗和技巧性,反正直到今天我也沒能學會如何象他們那樣用幾根火柴就點著一堆濕木頭,如果有帶氣爐或噴槍,那麽還比較好辦,如果沒有的話,林間的松果和樺樹皮等都是富含油脂的易燃品,也可以帶一點固體酒精,報紙,蠟燭,或浸透煤油的木屑等方便引火,好帶也好用。引火的工具最好的還是火柴和一次性打火機,當然要千萬註意多帶一兩個備用並做好防潮措施,至於ZIPPO這樣的玩意,還是免了吧。點著以後,註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長時間無人看守的“過夜火”,辦法是將大木頭整齊排列碼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這樣通常第二天早上還能看見一點微弱的炭火。采藥的山民沒有帳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這樣蜷縮在“過夜火”邊睡覺的。不提倡出於娛樂目的的篝火,另外註意千萬讓篝火遠離易燃的帳篷和秋冬季的森林。

圖 198 營地中的篝火

  4、洪水

  個人每逢夏季出行,做計劃時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山洪或漲水,欺山莫欺水,山洪的摧毀力是極其驚人的,沖毀公路,引發泥石流沖毀村莊的場面屢見不鮮,2002年、2003年夏季秦嶺的兩場大雨引發山洪均造成上百人死亡,甚至沖垮了隴海線上的灞河鐵路橋,災後場面觸目驚心。即使雨後沒有形成山洪,河谷中漲水帶來的後果也常常難以收拾,進去容易出來難,被水斷了退路堵在中間的滋味可不好受。

  對於夏季山區旅行來說,在製定計劃時,首先盡量註意天氣情況,在已經或即將有雨的情況下進行溯溪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盡量縮短在山谷中停留的時間,一旦有雨,漲水的速度可是非常之快的。夏季紮營不要太靠近河邊這該是常識,但在選擇高處紮營的同時註意考慮好退路也是必要的,免得出現水圍城的場面。通常越是寬闊平靜的河谷越是蘊藏危險,上遊來水時,水流匯聚的速度極快,但河谷越往上,河道越窄,漲水的速度和可能性反倒越小,也就不用太過擔心。

  天氣預報是個好參考,但是山區天氣變化莫測,根據線路情況,只要有溯溪或過河的路程,做好萬不得已時強渡或留守的思想準備是必須的。首先談談過河,如果河並不太寬,如果帶有砍刀,臨時砍倒小樹橫過河面是個解決辦法(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這樣幹),倒不是讓你從上面走過去,而是讓你過河時能有有力的“欄桿”可供著力,但通常阻擋你的河流都比較寬,架橋就不太現實,那麽你就得先選好合適的“渡口”,通常水較混處流速高,水較清處流速緩,適宜渡河,另外註意渡口到河對岸間最好河床比較突起,一方面方便腳反水方向抵住站穩,另一方面,半道上也好“摸著石頭過河”。過河是至少兩人一組,一人結繩保護,三人組最為穩妥,兩人在岸邊和渡河者成三角形站立,這樣通過一跟繩子,渡河者可以靈活掌握兩個方向的拉力以和水流沖力平衡,一旦失足也更加安全。渡河者無論如何必須有登山仗或樹枝以探查河底情況並做支撐,註意和水流方向斜向迎面切行。註意不要赤腳過河,鞋濕了可以弄幹,腳底板劃傷影響走路那可就是大麻煩了。背包裏的東西做好防水準備,解開腰帶,以免落水後被自己的背包糾纏。總之過河是件比較考驗小腦平衡性的活,具體情況必須根據情況因地製宜。以上只是比較理想情況,如果情況惡化到石頭都在水裏打轉,或者河面過寬,流水沒腰以上,莽撞過河無異自殺,那麽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呆在營地等水退吧,通常雨停後水勢回落的過程不會超過兩三天。沿河邊強行下行也是個辦法,但必須付出極大的體力和風險代價,通常會有無數的斷崖等著你繞行或迂回。

  最後還有一點,山區溪水溫度較低,即使夏天在水中徘徊久了都容易失溫,過河前後註意補充熱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