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蛇類特性和活動規律,積極預防和治療蛇傷,毒蛇和蛇傷並不不可怕。  
  
如今喜歡野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對野外危險,特別是動植物造成的危險往往估計不足,這些危險,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無論“生存手冊”還是“野外旅行手冊”之類的手冊裏,對毒蛇傷害的介紹不是不適合中國國情,就是說得過於籠統,難以在關鍵時候發揮應有的作用。網絡上許多“野外教室”中都有提到蛇傷防治,但由於種種原因,含糊謬誤之處似乎更多。 
  
每個野外活動的人正確且全面地認識毒蛇和了解蛇傷防治非常必要。另外本文的急救常識部分也適用於被其它危險動物引起傷害時作急救參考。 
  
先從認識的誤區談起 
  
誤區一:小蛇不毒 
  
雖然一般情況下被大蛇咬傷癥狀更嚴重,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剛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媽媽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頻繁,咬人時註毒量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剛剛孵化的小蛇較少捕食,因此咬人時註毒量相對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人兇狠。許多養蛇專業戶甚至蛇類專家都吃過這個教訓。 
  
另外蛇的種類不同,毒性強弱也不同,如銀環蛇的個頭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卻極強。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輕心。相信每個人都看到過這樣的場面:幾個男生拿著大棒石頭追打一只拚命逃竄的小蛇。現在應該知道,這也不僅僅是好玩。況且,蛇類本身是對人類極其有益的一種動物,我們應該盡量保護野外的每一種生物。  
  
誤區二:被蛇咬過,但是幾十分鐘內沒有不適感,那一定是無毒蛇了 
  
這是極其常見的認識謬誤,甚至在許多網頁的“野外教室”欄中也有類似誤人子弟的地方。實際上,有些毒蛇咬傷後的癥狀要經過1到4小時才能顯現出來。比如97年福建附一醫院就收治了一個8歲大的小孩,他被銀環蛇咬傷後4小時才出現癥狀,耽誤了最寶貴的搶救時間,後來經各方全力搶救,仍然昏迷了一個多星期才蘇醒。醫院收治的這類蛇傷病人不在少數!  
  
誤區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須清楚的是,野外無毒蛇占多數,被無毒蛇咬傷的人,因為精神過度緊張,也可能因驚恐而出現傷口劇痛紅腫甚至昏倒的現象。這是心理暗示的結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傷,大多數也因為多種因素的關系,毒蛇咬人時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夠量的毒液註入人體,被毒蛇咬傷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癥狀比較嚴重,個別人有生命危險。  
  
掌握毒蛇的活動規律,蛇傷的預防 
  
蛇是變溫動物,它的活動與外界氣溫有密切聯系,氣溫達到18度以上才出來活動。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傷發病最高時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後初晴時蛇經常出洞活動。另外這幾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將大範圍的蛇洞淹沒,也會造成陸地上無家可歸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後、洪水過後的時間內要特別註意防蛇。 
  
蛇類的晝夜活動有一定規律,蛇種不同,活動規律也不同,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動。蛇傷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時,晚上18-22時。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