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暑:
由於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工作,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不能適應,體內產生的熱能不能適當地向外散發,積聚而產生高熱稱為中暑。患者先有頭痛、眩暈、心悸、惡心等,隨即出汗停止,體溫上升,如不及時搶救可致昏迷而死亡。
22-①、先兆中暑:在高溫作業場所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出現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頭暈、胸悶、心悸、註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升高。如能及時離開高溫環境,經休息後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
22-②、輕癥中暑:除先兆中暑癥狀外,體溫升高到38.5℃以上。可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幹熱等征象;或出現早期呼吸循環衰竭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冷濕、血壓下降、脈搏細快等。如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當休息,解松衣服,給於含鹽清涼飲料,服用解暑藥物如十滴水、解暑片等,在4~5小時內可以恢復。
22-③、重癥中暑:除上述癥狀外,出現昏倒或痙攣,或皮膚幹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重癥中暑應送醫務部門緊急處理。
22-④、預防中暑:
對強輻射熱源如各種爐子,可用石棉布、石棉板、爐門前設置水幕門和循環水門等隔熱材料包裹。露天作業時可搭涼棚。通風能加速對流散熱和排除濕氣,但不能減低輻射熱。有氣流的廠房建築,應根據風向開窗,使廠房內熱空氣能被氣流帶走。有時高溫作業點可用電風扇,空氣淋浴等崗位送風方式通風。有條件的可實行小換班製或設工間休息,合理安排勞動時間,盡量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間勞動。工作服以傳熱慢和透氣性能強的為好,露天作業應戴寬邊草帽或竹笠。飲食應富有蛋白質和維生素B、C,飲料中應含有一定的鹽分,以補充體內隨汗液流失的鹽分。要配備必需的防暑藥品如清涼油、人丹等。
21、暈動癥:
暈動能即指乘車、船、飛機時,由於交通工具的加、減速,或顛簸震動,刺激人的前庭迷路而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虛脫、休克等癥狀,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心動過速或過緩、血壓下降,或眼球震顫、平衡失調等。本病主要發生於乘車、船、飛機中或其後,可因情緒抑郁、精神緊張、過饑過餓、過度疲勞及嗅吸異常氣味等而誘發。
暈動癥患者的癥狀因人而異,輕的微覺頭昏,重的惡心嘔吐、出冷汗甚至昏倒。
23-①、治療:
本病的發生因人而異,癥狀輕重不同,其處理的原則是加強預防,及時對癥處理。對於以往有過暈動癥病史者,可在乘車、船、飛機前30~60分鐘服用抗暈、鎮靜、止吐藥物,最為常用的是茶苯海明,又稱乘暈寧、暈海寧,50~100毫克口服,每4~6小時1次。也可選用異丙嗪,12.5~25毫克,每日口服2~3次。還可選用復方暈海寧、敏克靜、安其敏等等。
在乘車、船、飛機時發生暈動癥,應盡可能讓患者平臥,亦可將頭靠在椅背上閉眼休息。同時,要保持通風、涼爽、空氣新鮮,若出現嘔吐,宜及時清除嘔吐物。另外,針刺或手指按壓內關、足三裏、神門、百會、合谷及中脘等穴,對及時緩解癥狀和預防本病發生亦有作用。若嘔吐劇烈,出現休克、虛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者,宜送醫院診治,及時補充體液,糾正酸堿失調。
23-②、預防:
乘車船時,飲食不宜過飽,束緊腹帶減少腹中臟器的震蕩亦可有助於減輕癥狀。將視力集中於遠處不動的物體,戴中層塗少許清涼油的口罩,可減少因視覺或嗅覺因素而誘發暈動癥的機會。
長途旅行前應充分休息,並多作頭部運動可提高對震動的適應能力,而減少發病機會。
22、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也稱之為“變態反應”、“超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病理性免疫反應,通俗地講,即對某些已接觸過的物質過敏,產生一些臨床癥狀,多數在除去誘因和抗組織胺等治療後即較快消失,但部分能造成較嚴重的損傷,甚至造成過敏性休克,若不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
22-①、致敏原:
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致敏原,也稱變應原,概括起來有微生物、花粉、寄生蟲、異種血清、藥物及化學製劑等。日常生活中最易導致過敏反應的物質有花粉、魚蝦、牛奶、蛋類,以及血清、藥物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