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標準大氣壓為760mm汞高,氧分壓是159mm汞高。隨著地勢的增高,氣壓也逐漸降低,肺泡內的氣體、動脈血液和組織內氧氣分壓也相應降低。當人們從平原進入高原地區時,一般人需要2―3個月的時間,慢慢適應當地的低氧環境,使人們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並能進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腦力及體力活動。如果人不能適應高山低氧環境,則要發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細胞增多癥、高原性高血壓、高原性低血壓等。
具體措施如下:
l、對進入高原人員都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一般健壯者都適應低氧環境凡是心、肺、肝、腎等有疾病的;高血二期、嚴重貧血者都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2、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登山時控製登山速度,實行階梯上升,逐步適應。國內報道了3日內從平原抵海拔4200米處急性高度病發率為83 5%。而由2260m經階梯適在7-15天內抵4200m處時,發病率僅為52 .7%。使用藥物暫時減少不適應癥狀,不但不能提高機體對於低氧的適應能力,而目還會延緩人體的適應能力。在登山過程中醫務人員應加強巡視,做到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3、初入高原者應減少體力勞動,以視適應程度逐步增加勞動量。高原的勞動環境大多處於4000米以下,勞動能力影響比平原要降低30%-50%,應註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初入高原時應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糖和增加肺部彌散能力,以便提高機體進入高原的適應能力。絕對禁止飲酒。高山病人入睡時間最好采取半臥位,減少右心靜脈回流和肺毛細血管充血。
5、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要註意保溫。高原地區氣候幹燥,加強粘膜及皮膚的護理,防止皮膚幹裂。
(一)、高山病形成的原因
由於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高原的,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反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二)、高山病的癥狀有
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部不振、發燒、睡意朦朧,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體克或痙攣等現象。
(三)、預防的方法有
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應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製,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能力,平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加強攝氧功能。
(四)、高山病的急救方法
吸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體克現象,應優先處理,註意失溫及其他並發癥。將患者移至無風處,若病情嚴重(如頭痛劇烈),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癥狀明顯減輕之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治而愈。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院治療。
(五)、高原適應不全癥的發病機理
長期居住高原者,機體能漸漸的適應高原地區的特殊氣候條件,在神經液的調節下機體各部機能有相就的變化及改變。主要是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較為明顯。在高原地區大氣與肺泡中與氧分壓之差隨著登山高度的變化而縮小,直接影響肺泡與氣體交換,血液攜氧和結合氧在組織中釋放速度緩慢致使機體供氧不足,產生缺氧。初次登山者由於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樞,引起早期通氣增加,那麽機體要吸入較多的氧氣進行代償,海拔越高,大氣中氧分壓越低,機體缺氧程度也就相應加重,登山速度與勞動強度也影響高原反應的程度,除此之外,如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感染、營養不良、低溫、受涼等因素對發病也有影響。
(六)、高原不適癥的臨床表現
急性高原病在短時間快速登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區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時間反回高原時都可出現頭痛、頭暈、心悸、氣短、胸悶,嚴重者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失眠、疲乏無力、腹脹、口唇發紫及面部浮腫等癥狀。急性高山反應一般多發生在登山24小時以內,一般進入高度l-2周內就能適應當地的高山氣候條件。以上癥狀可自行消失,如癥狀不斷繼續加重可給予對癥治療,采用口服已酰唑胺(劑量0.25g)每天 2-4片,為了防止高山病,上山前2天至登山後3天服藥,該藥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並可減輕睡眠時的缺氧狀況;強的松5-10mg,每日2次口服;此外還可適量服用鎮靜劑以及各種維生素及氨茶堿。
(七)、高原肺水腫的臨床表現
高原肺水腫的發病率為3%。在急性高原反應的基礎上,當到達海拔4000m以上則容易發病,也可能在快速登上2500m時發病,所以在登山後3-48小時急速發病、也可回遲到3-10天才發病。癥狀如頭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不能平 臥,個別嚴重者可有出現尿少、咳嗽出現血性泡沫樣痰,甚至神誌不清,寒冷與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勞累也可為重要誘因。
治療上要早期給予吸氧,每分6-8L;有肺水腫者可用50%-70%酒精吸入氧氣,絕對臥床休息,註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嚴禁大量飲水。尿速20-40mg、立刻靜推,或40-80mg 口服、每日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間註意補鉀,觀察脫水情況,有煩燥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也可采用0.25氨茶堿溶於 50% GS40mL,緩慢靜脈註射以降低肺動脈壓。口服強的松或靜脈緩滴入氫化可的松,減少毛細血管滲透及解除支氣管痙攣,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應立即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病情穩定後轉到較低的海拔地區繼續給予治療。
(八)、高原性腦水腫
又稱高原昏迷或高原腦病,雖然發病率低,但較易引起死亡,多見於快速進入4000米以上。發病急,多在夜間,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腦部小血管痙攣和通透性增加,產生腦水腫。患者除早期高原反應癥狀外,伴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劇烈頭痛,嘔吐、還可出現神誌恍惚、抑郁或興奮癥狀,個別患者出現抽搐,以及嗜睡、昏睡至昏迷、脈率增快、呼吸極不規則、瞳孔對光反應遲鈍、視神經系統乳頭水腫和出血等現象。
治療首先連續給吸95%的氧氣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後仍應間斷給氧,用 50%GS甘露醇、速尿腎腺皮質激素、細胞色素等治療,減輕腦水腫,降低腦細胞代謝,提供足夠能量促進恢復,可使用中樞N興奮劑,如洛貝林.可拉明等,註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必要時的抗感染措施治療,病情穩定後轉到低海拔處繼續治療,有的登山者還會出現眼部綜合癥,出現視網膜出血。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